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高考在线  >  高考在线 >  阅读文章

上海教育考试院发布09各科高考真题评析(4)

阅读:1054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09/6/16 15:46:50

 

物理——掌握物理基础知识,理解基本思想方法
2009年上海秋季高考物理卷注重对学科的重点内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核,注意覆盖面,重视对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均衡各部分内容的分值分布,其中牛顿运动定律、理想气体实验定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功和能、电磁感应等一些主要知识点在试卷中占有足够的比例。
1.体现课改理念
试卷体现“二期”课改新教材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把考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在试卷中。如有关伏打电池及电源电动势的概念,老教材虽然也有阐述,但在“二期”课改的新教材中对电源电动势概念的形成从本质上给予了全新、深入的介绍,并配以“小孩乘电梯升降”的实例给予形象生动的描述,以期学生对电源电动势这一重要物理概念有一深入浅出的认识与理解,第16题本着体现新教材的意图,考查了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又如第8题,考查“牛顿创建万有引力定律”的史实,这一内容虽然在以往的教材上有相关的叙述,但在“二期”课改新教材上对牛顿创建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方法以及严密的逻辑推理的科学思想都作了详细的阐述,其目的是希望学生不仅要学到万有引力定律的知识,更要了解牛顿在20年的漫长研究过程中体现出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体现新教材希望达到的教学目标。试卷中与新教材课本及练习册内容有密切相关的内容占全卷近30%。
2.重视能力考查
如第19题“光强传感器”,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进而运用获取的信息来处理与解决题目中给出的物理问题。试卷中其他不少题目考查学生多方面能力要求:如第10 题、第15题、第17题考查学生观察实验能力;第7题、第14题、第24题考查学生理解判断能力;第9题、第13题考查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第24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8题、第19题考查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等。
3.引导重视教材
试卷传递了回归教材、重视课堂的的理念。我们在试卷中设置了很多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试题,这些试题有的直接取材于教材,如第1、2、4、6等题;有的反映了教材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实验的要求,如第10、15、16、17题等。这类题目分值约占试卷总分的29%。
化学——落实课改“三维”目标 配合“二期”课改推进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描述了课程的目标。2009年上海秋季高考化学卷体现了这一目标。
一、重视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
化学试题的取材大部分是教材中最基本的概念和理论,试题的知识点不超出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技能的掌握及理解熟练程度,计算题也是基于对概念、原理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理解。
1.学科的主干知识依然是重点考查的内容。如:第7题,以三种含氮化合物的反应为背景材料,考查对氧化还原知识的理解;第8题,对物质的熔点、水溶性、沸点和热稳定性这些物质常见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综合考查;第23题,以海洋中蕴藏着的化学元素为背景,考查了化学用语、原子的半径、周期表的结构、卤素单质的活泼性、氢化物的稳定性和卤族单质的键能与键长的关系。
2.试题的选材回归教材,目的在于考查考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扭转仅仅依靠单一的反复做习题来应付考试的怪圈,同时也为了保证考试的公平性,如第11、26题。
3.考查考生应掌握但比较薄弱的知识点,以引导高中学校加强对这些基本知识和内容的教学。
二、加强对科学思维方法的考查
通过对考生科学思维方法的考查,体现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所经历的过程和采用方法的能力,要求考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化学现象、事实进行加工处理,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
1.能将知识综合整理,使之网络化。考生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对知识积累和独立思考,将表面看似无直接联系的知识进行整理,找出其中的规律,使知识有机的结合,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第28题,考生须将两条生产流程的共同点与差异点进行分析对比,与所学的有机化学知识结合起来,才能准确无误地解题。
2.能将实际问题分解,找出应答的关键。如:第13、15题,都需要分解问题,多角度考虑,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3.。考查考生通过分析和综合、比较和论证,选择解决问题最佳方案的评价能力。如第21题,必须通过对相关信息的分析处理,对每个问题进行比较,最后作出相应的评价。第26题最后一问,解题时首先需计算出硫化氢气体与氧气的体积比,然后将计算结果进行分析,结合硫化氢与氧气在不同比值条件下反应产物的差异,得出结论。
三、充分考虑试题设计人性化
1.以学科的主干知识与学生熟悉的事物为载体,力求揭示科学的人文性,将科学和人文有机地融合起来,以考生熟悉的生活经历为背景来命制试题,使大部分考生易上手解题。如第1题,采用当前社会热点“节能减排”为背景来编制试题;第5题分析对化学反应特点的认识;第25题对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的理解等。
2.注意整卷试题类型的合理分配,既要满足常模参照考试的基本要求,又必须考虑到中学化学教学的实际,考虑基础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各种类型试题的分配,力求达到一种平衡。传统改进型的有:第9、12、17、18、20题等;属于创新型的有:第4、6、13、26、29题等。
四、重视实验能力的考查
1.观察与识记。如第6题,通过对四幅实验装置图的观察,将得到的信息与记忆的内容相结合,就能正确解题。
2.操作与运用。考查考生掌握实验仪器的构造、原理,正确选择、使用仪器装置和药品,正确运用实验操作完成实验的能力。如:第26题第1、2问。
3.分析与表述。考查考生综合运用化学知识与基本操作,通过分析、推理、判断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记录的数据以及实验操作过程进行解释说明,如第26题第3、4问,第27题第6问,第11题等。
4.设计与评价。要求考生将所学各部分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实验知识、设计、评价实验方案。如第16题,,第27题第1问,第27题第5问等。
生命科学——突出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
2009年上海秋季高考生命科学试卷的特点是:基于“二期”课改教材的知识构架,突出对过程与方法的测量;兼顾对“双基”和创新性学力的考查。力求达到全卷难度中等偏易,力求与其他学科保持均衡,力求平稳过渡、稳中有变。
1.严格遵守考试说明,对学科“双基”进行考查
 “双基”是学生能力提高的基础,是分析、判断、解答问题的依据,离开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任何有关提高学生能力的理论都是毫无意义的。因此,试题仍然强调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的掌握。如选择题中绝大部分1分题,第20、21、26、29、34题,都是测量学生“双基”能力的题目。
2.对过程与方法进行测量,体现“二期”课改的“三维”目标
 “二期”课改强调探究的过程,强调获取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强调“三维”目标的达成。部分试题,一反过去静态呈现情境和设问的做法,将探究的路线和思路动态呈现或针对过程进行设问,开创性地实现了对过程与方法的测量。如第39、41题。同时此类题目分值较去年有所增加,以保证试卷的整体难度比去年略有提高,达到与其他学科的均衡。
3.试题情境新颖,测量创造性学力
生命科学“二期”课改的课程标准中提到要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为了能在试卷中对学生的创新力进行测量,试题着力选择同时具备科学性、新颖性、易读性的情境。新颖性确保试题能对学生的创新性学力进行测量,提高试卷的区分度;易读性保证题干通俗易懂,不因学生阅读能力差异产生答题差异,从而确保测量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如第34题的第4小题,第36、37题,第38题第3小题,第40题第3小题。
4.充分利用教材情境,力求平稳过渡
今年是全面使用“二期”课改教材的第一年,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新增了不少知识点。试卷新增内容的试题多以教材上的图、表和内容为素材组织试题。如:第3、9、10、11题,34题图1和34题第1至3小题,以保证本试卷既能知识覆盖面达标,又能实现新增内容部分的平稳过渡。
综合能力测试——跨越学科,关注热点,体现上海特色
1.跨越学科,体现综合
2009年上海秋季高考综合能力测试卷凸显“跨越学科,体现综合”的特点。试卷第Ⅱ卷6道大题分别以上海“两个中心”建设、文明的社会整体性、“长江论坛”、自行车、环境中的铅污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为主题组织试题,做到了相关学科的自然融合。比如政治学科提到的“航运中心”与地理学科相关、地理学科提到的“长江口自然保护区”与生命科学学科相关、物理学科提到的“碳足迹”与化学学科相关、化学学科提到的“植物的铅含量”与生命科学学科相关,以考查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2.抓住热点,关注社会
在试题题干材料的选择方面,继续保持“抓住热点,关心社会”的传统。比如文理科卷的第1题取材于抗震救灾,文科卷第2题取材于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第3题取材于上海居民使用自来水的两种调价方案、第13题取材于上海世博会场馆、第14题取材于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理科卷第14题取材于生活中的灾难逃生自救、第Ⅱ卷第28题取材于“南汇区并入浦东新区”等,都是当前的热点问题,这些试题对学生“关心社会”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3.依据教材,紧扣课改
在试题的设计方面,进一步落实“依据教材,紧扣课改”的思想。比如理科卷第4题的考点宇宙学、第5题的考点简单逻辑电路、第8题的考点DIS实验都是“二期”课改的新内容;第Ⅱ卷第29题“中国秦俑头像”、第45题“自行车图”等均直接取材于教材;第Ⅱ卷第45题“快速测量自行车的骑行速度”,整个第五大题“环境中的铅污染”等,均考查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这也是“二期”课改所倡导的。以上这些对于引导教师和学生重视“二期”课改的教材,加强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对减轻学生负担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4.体现上海特色
试题秉承上海高考要体现上海特色的传统。比如第Ⅱ卷第一大题的主题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第二大题的主题“长江论坛”均与上海有着密切关系。第Ⅱ卷第23题提到的上海建设金融中心特有的有利条件、第27题提到的改革开放30年上海产业结构变化的统计图、第42题提到的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等,向考生传达了“活力上海”、“腾飞上海”的信息,很好地实现了考试中的教育功能。
5.整体难度中等偏易
今年的试题,在知识点的分布上力求各学科间以及学科内的均衡;在具体能力目标方面,适当增加对“假设和论证的能力”以及“评价和决策的能力”的考查,但力求四大能力的考核基本均衡;注意发挥多学科的优势,在整合过程中,进一步调节难度,从而达到整卷难度“中等偏易”的目标。
     来源:网络|www.jb1000.com  编辑:yuxiuyi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