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汉著名的经济学家郑玄注释《周礼》时提到,在他生活的那个时期,已经流行“禾下麦”(粟收获后种麦)和“麦下种禾豆”的耕作方式。这种做法
A. 说明人地矛盾已经出现 B. 有利于挖掘土地潜力
C. 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 D. 可使作物品种多样化
2. 南宋时,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江浙一带的农业开始转型 B. 经济重心已经向中部移动
C. 太湖流域的经济开始大衰退 D. 江浙地区不再是经济重心
3.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中百工可在城内市场设作坊店铺,一面生产,一面销售。这类小手工业者,如果经营得好,有特别技术,可以发财致富。人身已有一定自由,可以从一国迁往另一国。据此可知当时的“百工”
A. 是官府控制的工匠 B. 是有一定独立性的手工业者
C. 活动区域是不受限制的 D. 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