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礼记》中说:“山川神祗,有不举祭者为不敬,不敬者,君削以地;宗庙有不顺者为不孝,不孝者,君绌以爵;变礼易乐者为不从,不从者,君流;革制度衣服者为畔,畔者,君讨。”这表明西周的礼乐制度:
A、实现了国家对土地和人口的控制 B、具有威慑性与持久性的特点
C、有利于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 D、为君主大权独揽的意识服务
【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A项表述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表述“持久性”不正确,因为随着诸侯国实力的增强,周天子不能对其加以管制,排除。材料主要列举了君主惩罚的几种越礼行为,说明当时西周实行的礼乐制度具有一定的规范作用,有利于形成较统一的文化,C项正确。D项表述不恰当,因为当时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排除。故选C。
2、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内容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于天”,主张“屈
民而伸君,屈君而生天”。据此对董仲舒新儒学理解全面的是
A、 新儒学强调维护思想统一进而维护政治统一
B、 新儒学强调制约皇权的重要性
C、 新儒学糅合了阴阳五行的思想和道家的思想
D、 强化君权神授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
【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儒学。材料文字“道之大原于天”指道(规律)来源于天,反映了天命的政治思想与政治秩序是统一的,“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是指臣民要绝对服从于君主,“屈君而伸天”就是说君主要绝对服从“天”的意志,如果君主有错误,上天就会降灾害来警戒,D项表述能完整反映董仲舒的思想意图,D项表述正确。ABC三项都只从某个角度阐释,表述都不完整,均排除。故选D。
3、司马迁所著《史记》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130篇,记述上自黄帝下迄汉武帝3000多年历史;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言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有褒有贬、爱憎分明;真可谓是“不失史家之绝唱,无韵文学之离骚”。对其评述有误的是
A、是一部纪传体通史 B、强调天道对人事的影响
C、探究历史及发展规律 D、具有相当高的文史价值
【答案】B
【试题解析】材料文字“究天人之际”就是要探讨天道和人事之间的关系;“通古今之变”就是要通过历史的发展演变,寻找历代王朝兴衰成败之理;“成一家之言”就是要通过著作表达自己的历史见解和社会理想。由此可见,司马迁的思想体系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的。但同时又吸收了道家思想来丰富、补充和发展了儒学道德伦理思想。在深入探讨历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忠于事实,从而使人的道德价值同历史事实、历史进程、历史规律紧密地结合起来,并为道德价值观提供了坚实基础。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