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语“是可忍,孰不可忍”出自《论语·八佾》。当时的宫廷舞乐,按制度是天子八佾(八人为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八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只能用四佾的季氏,却用了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此言论反映了孔子的( )
A.“仁”的思想 B.“礼”的思想
C.“为政以德”的思想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和老子
【试题解析】孔子所讲的“仁”,它的基本形式的“爱人”,材料并未体现,故A项错误;孔子讲的“礼”,指“克己复礼”,就是要克制自己,是自己的行为符合“周礼”的要求,材料中“宫廷舞乐”属于周礼的一部分,故B项正确;“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政治思想,与材料中礼乐制度不符,故C项错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属于孔子“忠恕”知道,是“仁”的实现途径,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
2.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日常工作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 )
A.分封制的长期存在 B.官僚政治的弊端
C.中央集权的削弱 D.胥吏的权力大于官僚
【知识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试题解析】秦汉以后,分封制逐渐被废除,故A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日常工作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可以看出官僚政治下,胥吏却常常利用日常工作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强调地方对中央的影响,而是强调官僚借机建立自家封建领地,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并没有比较胥吏和官僚的权利大小,故D项错误。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