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者天之所以生也。仁者君之所以爱也;夏者天之所以长也,德者君之所以养也;霜者天之所以杀也,刑者君之所以罚也。……天有春生夏长冬杀,人也有仁慈德爱刑罚,天有是理,人有此行。”材料主要论述 ( )
A.大一统思想 B.万物的本原是道
C.“天人感应”思想 D.“君权神授”理论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抓住题干关键信息“天有春生夏长冬杀,人也有仁慈德爱刑罚,天有是理,人有此行”可知,题干反映了天与人有相通之处,这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信息中不能体现,故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天人感应”思想
2.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四句流传千古、至今不衰的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从其内容看反映了 ( )
A.程朱理学 B.阳明心学 C.李贽“异端” D.经世致用思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据所学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是王阳明的心说主张,故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阳明心学
3.明清时期以“异端”自居,自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事之至论”的进步思想家是( )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明清时期”这个时间再结合所学可知是李贽,他以“异端”自居,而且批判儒家经典,所以A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