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初砍山,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上述耕作方式是( )
A.刀耕火种 B.铁犁牛耕 C.耜耕 D.耦犁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能力。材料中“砍山” “众木尽噘”“ 明日雨作,乘热下种”说明这种耕作方式特征是:放火烧山,用草木灰作为肥料,是典型的“刀耕火种”。材料中没有涉及BCD选项的内容。故本题选择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刀耕火种
2.《论衡》中提道:“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直接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
A.“人定胜天”的思想 B.“靠天吃饭”的观念
C.“广种薄收”的弊端 D.“地无遗利”的思想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土壤自然肥力有肥、瘠之分,可以通过“深耕细锄,厚加粪壤”来增加土壤的肥力,以达到“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的效果,体现了充分发挥地力的思想,故D项正确;A项是荀子改造自然的思想,B项说明农业受气候的影响很大,C项是指扩大耕种面积但收成很少,题干材料都没有体现出来,故A、B、C三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地无遗利”的思想
3.《盛泽》诗云:“吴越分歧处,青林远接树。水乡成一片,罗绮走中原……人家勤耕作,机杼彻黄昏。”这反映出当时农村( )
A.商品农业已相当发达 B.妇女成为小农经济的支柱
C.小农家庭生产呈现多样化 D.耕织结合是主要经营方式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信息“人家勤耕作,机杼彻黄昏”反映了人们忙于耕地、纺织的情景,说明当地耕织结合的景象,故答案选D。材料无法体现商品农业的发展,也不能说明妇女成为生产支柱,耕织结合的特点没变,农村没有呈现生产的多样化,故其他三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小农经济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