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周时“一人(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有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公田变为私田 B.铁器牛耕的推广 C.国家走向统一 D.原始自然崇拜
2.民谚“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相提并论,生动说明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特点( )
A.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B.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C.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D.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力主要是畜力
3.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描绘了这样一个农民形象:“‘普通’农民大概一半是自耕农,一半兼做佃农。不管怎样,他和他的家人在相隔不远的三四块田地里劳动,带着锄头和镰刀来来回回,主要为他们自己的生存干活……还可以种点卖钱的作物。”这反映了自耕农( )
A.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自给,部分用于市场交换 B.依赖于商品经济而生存
C.在经济上实现了男耕女织 D.生活富裕祥和的真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