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 中说,诸子百家“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这反映了诸子百家
A.在理论上求同存异 B.有相互融合的特点
C.均为稳定统治服务 D.最终达到殊途同归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试题解析】诸子百家在理论上“譬犹水火”,相互批驳对立,不存在找到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故A项错误;诸子百家“相生”“相成”,有相互融合的特点,故B项正确;诸子百家不都为稳定统治服务,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最终达到同归,故D项错误。
【答案】B
2. 战国时.长梧地方守护封疆的人对子牢(孔子的学生)说,从前我种庄稼,耕地粗疏马虎,而庄稼收获时也就用粗疏马虎的态度来报复我,我来年改变了原有的方式,深深地耕地,细细地平整.禾苗策茂、果实累累。材料表明
A.战国时生产力已有较大提高 B.耕作态度对产量有决定性影响
C.耕作技术水平低导致了歉收 D.当时的农业已经出现精耕细作
【知识点】古代中国的农业
【试题解析】材料表明战国时耕作方式的改变,没有体现生产力的较大提高,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耕作方式对产量有决定性影响,故B项错误;耕作方式落后导致了歉收,故C项错误;“深深地耕地,细细地平整”符合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项正确。
【答案】D
3. 据记载,东汉桓帝时规定“婚姻之家及两州,不得交互为官”,如官员史弼,本应出任山阳太守.但由于岳父母家恰好在山阳辖内,于是史弼上书自陈应回避,被调任为平原相.这说明桓帝
A.将地方的人事任免权收归中央 B.已认识到地方割据的根源
C.有意防范地方势力膨胀的危害 D.注重维护察举制度的公平
【知识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
【试题解析】根据题意得知,东汉时规定有亲属关系的不可同在一个地方做官,从秦朝郡县制的实行,即把地方人事任免权收归中央,故A项错误;地方割据的根源是地方的权力太过强大,故B项错误;避免血缘关系与地方政治结合妨碍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察举制的主要方式是地方官员按照考核推举,题目中并未涉及到,故D项错误。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