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冯天瑜的《中华文化史》认为,“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与这一时期的思想状况相符合的是
A.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
B.儒家正统地位确立
|
C.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
D.儒家思想趋向活跃
|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从材料“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可以判断出这两方面是荀子和孟子的观点,两人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A项说法正确。B项说法是在汉武帝时期,当时突出的对象是皇帝,与材料不符;C项说法是在宋朝时期,程朱理学侧重的是对人性的思考,与材料不符;D项说法发生在明清时期,当时强调限制君权,具有启蒙的性质,与材料亦不相符。本题答案为A。
2.钱穆先生说:“在庄周思想中,政治事业遂若成为多余之一事。”这主要是因为庄周
A.主张重归“小国寡民”社会
|
B.宣扬“天人合一”自然观
|
C.追求超越功利的精神自由
|
D.追求超越阶级的兼爱思想
|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根据材料“政治事业遂若成为多余之一事”和所学知识可知庄子针对当时战国时代诸侯混战暴力不满,提出“无为”,以求得精神世界的舒展与张扬,把人生的意义与目标,转向内在的自我精神超越、超然脱俗的精神世界,因此C项说法正确。A项说法可以排除,建立“小国寡民”的社会是老子的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最初是由庄子提出的,后被汉代儒家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与材料观点不符,B项说法可以排除;D项说法错误,“兼爱”是孟子的观点。本题答案为C。
3.“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生以文学取;犯禁者诛,而群侠以私剑养。……虽有十黄帝不能治也。”材料
A.强调儒生和游侠是治国依靠的力量
|
B.指出法律繁多是社会紊乱的根源
|
C.论述了镇压人民反抗的合理性
|
D.论证了建设法制国家的必要性
|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材料的大意是“儒家利用文章扰乱法纪,巧言狡辩,颠倒黑白,游侠使用武力欺人,违犯禁令,而君主却要加以礼待,这就是国家混乱的根源。犯法者本该判罪,而那些儒生却靠着文章学说得到任用;犯禁的本该处罚,而那些游侠却靠着充当刺客得到豢养。……即使有十个皇帝也不能治好天下了。”材料反映的是韩非子的法治思想,主张实行严刑峻法来统治国家,因此C项说法正确。A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说法与材料无关;D项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