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晋世家》记载,公元前784年,晋穆侯卒,其弟“殇叔自立,太子仇出奔”。殇叔在位第四年,“穆侯太子仇率其徒袭殇叔而立,是为文侯”。晋国的国君更替说明
A.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得以恢复 B.政权更迭削弱了晋国的实力
C.晋国大夫集团地位日益突出 D.宗法分封制在晋国受到冲击
25.《周礼》中的 “同姓不婚”被规定于《唐律》中,尽管唐以后的政府在司法实践中不干涉同姓为婚,但直到清代,“同姓不婚”在立法中却始终未能废止。诸如此类立法和司法实践脱离的现象在中国古代社会普遍存在。这反映了
A.唐代以来法律的儒家化 B.社会进步弱化宗法观念
C.法制理念追求礼法结合 D.制度建构经常不拘常格
26.宋代有人说:“人生不可无田,有则仕宦出处自如,可以行志。不仕则仰事俯育,不致丧失气节。有田方为福。”宋人的这种思想在此后的千余年间十分流行。这一现象
A.促进小农经济的稳定与强化 B.化解了官僚政治的内在矛盾
C.导致土地占有趋向豪强地主 D.阻碍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