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据《史记》载:“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针对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而确立的制度是
A.井田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
2. 东汉规定,各地“孝廉”推举名额必须与人口成比例,这种地区名额限制的规定为宋代之后科举制所沿袭。明清时期实行分省录取之制,即使文化、经济最落后的省份,也依然有最低的名额保证。从这种名额限制、分省录取的做法可以看出
A.“国家取士,唯才是择”的公正性完全是骗人的
B.科举制的最大意义在于网罗最优秀的人才参加政府管理
C.科举制中各地名额限制完全取决与皇帝的个人好恶,缺乏任何客观依据
D.科举制中各地名额限制有利于保证中央政府和全国各地区之间的交流
3. 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材料反映出明代
A.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 B.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
C.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 D.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