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余英时在《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指出“15世纪以来,弃儒就贾是中国社会史上的普遍的新现象。不但贾人多从士人中来而且士人也往往出身于商贾家庭。明清的中国也可以说是一个士魂商才的时代。”这说明中国明清时期( )
A.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已名存实亡
B. 读书人通过商业活动跻身仕途日益普遍
C.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D.商业经营的好坏是衡量士人成功与否的标准
25.下表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它反映出这一时期江南( )
松江府
|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
苏州府
|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
嘉兴府
|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
湖州府
|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
①商品经济发达 ②纺织业发展 ③资本主义萌芽 ④自然经济解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6.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在其它国家,城市
人口比重愈来愈高,也愈来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D.新航路开辟
27.《唐会要》卷八十六记载:“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十一月敕: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太和五年(公元831年)七月,左右巡使奏:‘……不合(不应当)辄向街开门户,悉令闭塞。’”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
A.严格限制州县城市的商品交易 B.导致农村集市贸易无从发展
C.严格控制城市里坊与市的界限 D.抑商政策导致商业发展停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