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据记载,族刑(以整个宗族为单位进行惩罚的刑法)在春秋时期被广泛运用,但到战国时期“灭族”、“逐族”的族刑记载大为减少,多以父母、妻子、同产(即同父的兄弟姊妹)在内的“三族”之刑所取代。此变化说明
A.分封制度走向崩溃 B.仁政思想得到贯彻 C.郡县制度得到加强 D.宗法观念逐渐淡化
2.据《左传》记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这反映了
A.盟约成为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准则 B.周王与部分诸侯王关系近乎平等
C.周王与诸侯是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D.成王通过签订盟约成为天下共主
3.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4.德国著名的政治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这样说:“科举制度全面推行。成为世袭君主的一种手腕,用来阻止一个孤立他的等级的形成,否则这个等级会按照藩臣和内阁的做法垄断所有的官俸。”他的意思是
A.君主用科举制度这只“看不见的手”来维护统治
B.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最好的选官制度
C.科举制度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D.科举制度有利于形成全社会崇儒重学的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