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学者认为,“家”字在商周时期具有“氏族宗庙”的含义,春秋末战国初开始具有“个体家庭”的含义。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强化B.小农经济逐步形成C.社会政局动荡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2、我国古代某一时期,国家统一、民族融合,青瓷、白瓷与唐三彩闻名世界,火药用于军事,其京都为当时东西文明的交汇中心。这一时期应是 (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3、《舌尖上的中国》中曾有这样的描述:“(明中期)扬州是中国食盐的集散中心,大批的商人来到这里,靠着食盐贸易发家,他们同时带来的还有来自家乡的厨师、食材、口味……富有盐商,没有政治地位,只能攀比花园和家厨的手艺……”这反映出明朝扬州地区 ( )
A.商品经济发达 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C.鼓励对外贸易 D.私商成为商人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