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完整人格是对教育目标或理想人格的追求,为历代教育家所津津乐道。完整人格的 教育在古代教育家那里有着不同的表述,如孔子的“成人”,朱熹的“全人”。从内涵来看,古 代教育家论述的君子、大丈夫、鸿儒、圣贤等人格理想,也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完整人格的 教育追求。
②孔子最早阐述了完整人格。《论语·宪问》记述:“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 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其中提到的臧武仲 为人多智,公绰为人廉静寡欲,卞庄子有勇力,冉求多才多艺。此处所谓“成人”,是指一个 完整的人。孔子认为一个完整的人应当是将诸多人的优秀品质集于一身的人,这些品质包 括了智慧、廉静、勇敢、才艺以及礼乐文采等。孔子所谓“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也表达了类似的意思。对孔子所说的“成人”,朱熹的理解是:“成人,犹言全人。”他认为, 人们都应当努力兼有智、廉、勇、艺等“材全德备”品质。
③在孔子眼里的完整人格还包含着一个重要要求。他在《论语·为政》中说道:“君子不 器。”他表达了一个重要思想:君子不能成为只是具备某一方面本领的人。
④追求完整人格的教育,不只是儒家学者如此,其他学派的学者也有类似思想,只是 对什么是完整人格的理解有所不同。像墨家对“兼士”人格的设想:“博乎道术”“辩乎言谈”“厚 乎德行”,不仅十分强调掌握众技之长,却又不以此为满足,同时还十分强调与社会人伦实 践有关的素养,如擅长思维与论辩、具备优厚的德行等。再如道家,老子的理想人格是人 如同婴儿般无知无欲的状态,他把每一点社会对人的影响都视为对人性的毁坏,希望回归 浑然无邪的自然状态。虽然道家崇尚个人主义,推托社会责任,但其理想人格显然不是某 种功用型的“器”,而是得“道”者,也是一种完整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