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X1过程的完成必须依赖于一种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完成物质合成与能量转化
B. 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与Y1、Y2、Y3……及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相等
C. 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时,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的能量值的1%~4%
D. 秋季Z1、Z2、Z3……过程提供的有机物中的碳将全部转变为Z过程释放的CO2中的碳
【答案】C
【解析】
根据每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可知,图中X表示同化量,Y表示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Z表示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X1表示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光合作用进行的场所是叶绿体,叶绿体具有双层膜结构,而化能合成作用是在原核生物中进行的,无叶绿体参与,故A错误;当生态系统达到相对稳定时,生产者固定的总CO2量=消费者和分解者呼吸作用释放的CO2总量,故B错误;X1表示生产者的同化量,X3表示次级消费者的同化量,能量在各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所以X3=(10%~20%)(10%~20%)X1=1%~4%X1,故C正确;秋季时会有很多残枝败叶,且此时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较弱,会导致有机物的积累,即Z1、Z2、Z3等过程提供的有机物中的碳大于Z过程释放的CO2中的碳,故D错误。
2.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
A. 初级消费者的粪便中的能量实际上属于生产者同化量的一部分
B. ①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
C. 一般情况下,③为②的10%~20%
D. 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初级消费者的粪便的能量属于上一级生产者同化量的一部分,A正确;①表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①远远小于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B错误;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所以一般情况下,②为①的10%~20%,③为②的10%~20%,C正确;②为次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其去向除了③流向分解者、④流向下一营养级外,还有呼吸消耗和未被利用,所以②>③+④,D正确。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功能
【名师点睛】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个方面。1、能量流动:能量流动指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丧失的过程.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间的密切联系,可以通过能量流动来实现.能量流动两大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2、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推动着各种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循环.这里的物质包括组成生物体的基础元素:碳、氮、硫、磷,以及以DDT为代表的,能长时间稳定存在的有毒物质。3、信息传递: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活动离不开信息的作用,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②种群的繁衍。③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近年来保定护城河发生严重水华现象,水体发绿发臭,对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造成影响。关于此生态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造成此生态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外来物种入侵
B. 此事件将对该水域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破坏
C. 从生态学角度分析,是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繁殖
D. 在湖水中投放以藻类为食的动物将有利于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A
【解析】
水华现象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水域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水华现象主要是由于城市和工业废水的增加而导致的富营养化现象, A项错误,C项正确;水华现象将使该水域的生物大量死亡,多样性被严重破坏,B项正确;以藻类为食的动物在水体中增多,将会减少水体中的藻类,使其他生物得以生存,因而可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项正确。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水华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