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进行,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认识到:教学过程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教师在对文本进行静态弹性预设的同时更追求课堂现场学生有效学习的生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的能力,有效达成学习目标。为此,教师在学案设计中要灵活运用预设中的教学生成策略、课堂中的即时生成策略等各种有利于学生有效学习的生成策略,处理课堂教学的新资源,显示出教学生成的动态美丽。下面以粤教本必修1中《我的家在哪里》的学案为例,以评点的方式谈谈课堂学习中的生成策略的具体运用。
课例:《我的家在哪里》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深入理解本文的内涵,探究冰心“家”的深刻含义。
2.由课文延伸至中国文学上的“乡关情节”,引导学生学习感受中国文人寻找精神家园、渴望人性回归的情结。
3.初步了解冰心的写作特色。学习本文以小见大、以一物之微感悟人生的写作手法。
4.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