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容与解析】
本节要学的内容是金属的通性,几种重要金属的原子结构示意图,金属之间的置换反应,钠、镁、铝的重要化学性质等。之前,学生已经在初中学习了金属活动顺序表,会根据顺序表写出常见金属之间的置换反应方程式,会画出1—18号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本节课就是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钠的物理、化学性质,尤其是钠与非金属、钠与水、钠与盐溶液的反应,学习金属与酸、铝与烧碱溶液的反应。学好本节知识,能为今后继续学习金属的重要化合物、铁及其化合物、重要的非金属元素打下坚实基础,更能为学好金属晶体作铺垫。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钠、铝的化学性质,教学重点是钠与氧气的反应和铝与NaOH溶液的反应,解决重点的关键一是教师要做好演示实验,二是要讲练结合,多设置一些变式练习题。
二。【目标与解析】
目标:复习巩固金属活动顺序表;掌握钠、铝、铁、铜等与氧气的反应;掌握钠、铁与水(酸)的反应。掌握铝与NaOH溶液的反应原理。
解析:了解金属活动顺序表,就是要会依据顺序表指出金属单质的还原性强弱,会书写金属之间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会判断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强弱。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就是要能够画出1—18号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并能指出各电子层中的电子数。掌握钠与氧气的反应,就是要会表述钠在常温或加热时与氧气反应的现象,会用方程式解释其现象。掌握钠与水反应的原理,就是要会描述钠跟水反应时的四点现象和写出反应方程式。掌握铝与NaOH的反应原理,就是要会书写铝跟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