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缓解了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说明铁犁牛耕在全国范围推广
D.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解析 战国时期由于诸侯混战,人口与土地的矛盾并不尖锐,故A项错误;这些农具的使用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仅涉及铁犁,未提到牛耕,故C项错误;这些农具的使用说明农业生产工具在不断改进,有利于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 D
2.(2018·全国卷高考临考冲刺押题卷)南宋刘一止《苕溪集》载:“老龙下饮骨节瘦,引水上泥声呷呀。初疑蹙踏动地轴,风轮共转相钩加。……残年我亦冀一饱,谓此鼓吹胜闻蛙。”这可以佐证( )
A.冶金工具革新 B.农业技术进步
C.风能普遍利用 D.小农生活富足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灌溉工具“水车”,这有利于农业技术的进步,故B项正确。
答案 B
3.(2018·湖南长沙模拟)据史载,唐代后期皖南山地的祁门一带,“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四川九陇人张守珪,有茶园在仙君山,“每岁召采茶人力百余人,男女佣工者杂处园中”。这说明当时( )
A.茶叶种植成为主要的农事活动
B.茶叶生产形成了专业化的产区
C.农业的耕作方式发生巨大改变
D.雇佣关系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解析 据“业于茶者七、八”“召采茶人力百余人”可知,该地区形成了专业化的产区,故B项正确。
答案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