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试题(语文)
                
                
                
	
                    
                        
                            
下载扣金币方式
 
                        
                        
                        
                            提示:本自然月内重复下载不再扣除金币
                     
                    
                        
                            - 
                                
                                
                                    资源子类期中期末 
- 
                                
                                    教材版本不限 
- 
                                
                                    适用年级高二年级 
                                    适用地区全国通用 
- 
                                
                                    文件大小983
                                    K 
                                    上传用户b-box 
- 
                                
                                    更新时间2020/3/10 14:39:46 
                                    下载统计今日0
                                    总计7 
- 评论发表评论  报错(0)我要报错  收藏
- 
                               
                            
 
                
 
                
             
            
                
                    资源简介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百多年以来,儒学有过辉煌,但更多的则是遭受各种奚落和指责。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儒学令人刮目相看,其研究踏上了新的征程。最近五年,儒学研究以迅猛的姿态腾飞而起,从儒学起源到早期儒学,从汉唐经学、魏晋玄学到宋明理学、清代朴学,从孔子、孟子、荀子到董仲舒、朱熹、王阳明,从“人性善恶”、“义利之辨”到“亲亲相隐”、“理气关系”,从仁、智、勇到忠、孝、节、义,儒学正在被深耕细作,许多固有认识也被不断刷新。
以往儒学仅被学者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即“中国哲学”而存在,如今这一格局已被彻底打破。人文科学的各门学科,都不约而同从各自的角度向儒学聚焦。政治学方而,有以贝淡宁为代表的“贤能政治”;经济学方面,“道义经济”受到重视,盛洪以《儒学的经济学解释》一书为如何有效解决中国以及世界经济问题,提示了方向与路径;文学方面,儒学曾对诗论、词论等产生过决定性的影响,而经学与古典文学的关系、儒家传统对现当代文学的深刻影响等论题,正在成为研究热点。总之,儒学的未来已不仅是儒教、儒俗,而且是向着更为广阔的空间展开。一种“九科治儒”的新局面,业已形成。
儒学的体系化建构已取得重大突破。在人文科学纷纷朝儒学转向之际,原本从事儒学研究的哲学领域的学者,早已不满足于“照着讲”的儒学史研究,开始了“接着讲”的哲学建构。陈来在《仁学本体论》中以“仁体”统摄儒家传统的各种形而上的观念,将仁发展为一本体的观念或发展为一仁的本体论;张立文的“和合学”以“和合”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人文精神核心概念,有力回应了亨延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及甚嚣尘上的“中国威胁论”。显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积极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