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9·南京、盐城二模)英国学者朱莉娅·骆菲尔博士在《鸦片战争:毒品、梦想与塑造中国》中称:“鸦片战争是正义的,其目的是扫除广东十三行强加于外国商人的种种极度苛刻的通商条件与限制,是一场对种族歧视的反抗。”对此学者的观点,理解错误的是( )
A.掩盖列强对华商品输出的野心
B.体现了作者欧洲中心立场
C.引发战争的原因是朝贡贸易
D.反映了英国推行自由贸易
解析:选C 依据材料中“是一场对种族歧视的反抗”的信息,可知英国学者认为战争爆发的原因是清政府的种族歧视政策,因此这场战争是正义的,这种观点显然忽视了英国工业革命后扩大海外市场和掠夺原料的目的,是站在欧洲角度为这场战争进行辩护,故A、B、D三项均符合该学者的观点,但是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故本题选C项。
2.(2019·苏北三市一模)据《南海县志》记载,珠江三角洲一带机器缫丝业起步于19世纪70年代,“三四年间,南(海)、顺(德)两邑继之而起者,多至百数十家。”与此情形直接相关的是( )
A.广州被列为通商口岸 B.外国资本输入的刺激
C.清政府鼓励民间设厂 D.新式企业的引领作用
解析:选D 据材料中“19世纪70年代”“珠江三角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在东南沿海地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兴起,带动了周边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三四年间……两邑继之而起者,多至百数十家”,这一现象的出现凸显出新式企业引领作用,故D项正确。
3.19世纪70年代后,江苏通州、海门一带洋纱洋布销售日广,本纺土布去路滞减。乡人购用洋纱,参织大小布匹线带。类似现象在晚清苏北农村地区相当普遍。这主要表明( )
A.传统小农经济开始瓦解
B.手工织布业获得新发展
C.列强加强对华资本输出
D.民族纺织工业日益萎缩
解析:选B 由材料中“乡人购用洋纱,参织大小布匹线带”可推知人们用洋纱这种新的原材料来纺布,促进了织布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开始瓦解出现于鸦片战争后,与题干中19世纪70年代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洋纱、洋布销售日广,属于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不符,故C项错误;民族纺织工业日益萎缩是在民国后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4.(2019·南京三模)“他”提出了“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新命题,强调“民主并非西方之体,而是用,自由才是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实质所在”,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人”。材料中的“他”( )
A.编撰《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
B.著《孔子改制考》,宣扬托古改制
C.介绍进化论思想,倡导救亡图存
D.宣传民主科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