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魏源的《海国图志》
B.严复的《天演论》
C.梁启超的《瓜分危言》
D.孙中山的《建国方略》
解析:选C。材料中把中国的这三项权力被哪些国家瓜分写得直截了当,因此很明显是梁启超的《瓜分危言》,选择C项。
3.面对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下列哪一项不是清政府采取的节支增收的措施( )
A.增加税收额度
B.降低官员薪俸
C.裁减军队
D.将沉重的负担转嫁到人民身上
解析:选D。结合基础知识,A、B、C三项都是清政府节支增收的措施,所以符合要求的是D项。
4.甲午战争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产品内销时免缴内地税的要求,美国“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的现行税率纳税。这两种要求的共同点是( )
A.为列强商品输华创造平等条件
B.为列强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C.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以获取高额利润
D.列强联合起来压低中国关税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日本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要求对外输出资本和扩大商品输出,以便攫取高额利润,甲午战争后提出在华设厂、产品内销时免纳内地税就反映了这种要求。19世纪末的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首位,急于扩大海外市场和寻求资本输出的场所,“门户开放”政策就是这种要求的反映。美、日的要求都是要为本国资本家获取高额利润。
5.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近代化内容出现新的变化,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体制创新”。导致这种转变的内在因素是( )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影响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
解析:选C。紧扣“内在因素”分析,A、B两项是外因,D项内容在当时还未出现。
6.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对中国社会进步影响最大的是( )
A.使中国出现了近代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