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无锡一模)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农村进行了“谁养活了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从猿到人”的社会发展史教育等。同时,也注意将大张旗鼓地宣传与深入细致的工作相结合。这些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迅速提高群众参政能力
B.增强人民当家作主意识
C.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D.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B [“谁养活了谁”意在让人民群众认识到他们在国家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猿到人”的教育意在让人民群众认识到劳动的作用,而劳动的实施者仍是他们自己,这就激发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意识,故选B项。]
2.(2019·烟台高三评估)从政治实践来看,新中国的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如果有先后,那么是协商在前,选举或票决在后。从选举实践来看,候选人都要经过协商提名、讨论之后再行选举。这说明在中国( )
A.协商民主是民主的主要形式
B.协商民主的地位高于选举民主
C.政协制度是根本的政治制度
D.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相辅相成
D [材料“协商在前,选举或票决在后”“候选人都要经过协商提名、讨论之后再行选举”说明两种民主是相辅相成的,故选D项;协商民主和选举民主都是民主的重要形式,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协商民主的地位高于选举民主,排除B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排除C项。]
3.某学者指出,无论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的起草过程中,还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初稿的讨论中,参与人员既有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也有普通工人和农民。这表明1954年宪法的制定( )
A.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B.发挥了人大制度作用
C.保证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
D.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
C [民主集中制原则是指在民主基础上实行集中,这是1954年宪法的原则,但与参与人员无关,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人大制度,故B项错误;在 1954年宪法的起草与初稿讨论中都有各类人群参加,这反映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故C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社会主义原则,故D项错误。]
4.(2019·荆门高三质监)学者汪辉在谈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时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材料中的“它”( )
A.最早实行这一制度的地区是宁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