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特征 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它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政治制度上带有部族和血缘关系的特征,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要点知识定位
时间
|
政治
|
经济
|
文化
|
新石器时期
|
出现了早期国家
|
①刀耕火种
②丝织、彩陶技术
|
壁画、陶器绘画
|
夏代
(约公元前2070
—前1600年)
|
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
出现早期商业交换
|
商代
(约公元前1600
—前1046年)
|
①宗法制
②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
①井田制
②青铜器铸造工艺高超
③商业有了初步发展
|
甲骨文、金文
|
西周
(公元前1046
—前771年)
|
①分封制
②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
|
①井田制
②纺织业地位非常重要
③商贸频繁,骨贝、铜贝出现
|
①礼乐文化
②《诗经》中的大部分
|
春秋战国
(公元前770
—前221年)
|
①分封制、宗法制瓦解
②商鞅变法
③出现郡县制
|
①铁犁牛耕、都江堰等
②人工冶铁、淬火工艺
③出现巨商和商业中心
|
①百家争鸣
②司南
③楚辞
|
二、跨模块结合点
1.先秦时期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
先秦时期最主要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宗法制和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前者是由后者决定的。在井田制下,土地归周王所有,以此为前提,周王才能把土地分封给诸侯臣下,推行分封制。所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宗法分封制也瓦解了。
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特征
(1)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奴隶制贵族政治向封建的官僚政治演变。
(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
(3)思想:礼乐制度崩溃,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