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9·青岛三模)二里头文化遗址(公元前1800~1600年前后)发现有宫殿、居民区、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窖穴、墓葬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铜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遗物,其中的青铜爵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这说明二里头文化( )
A.属于文明时代 B.实行分封制度
C.形成早期国家 D.属于部落联盟
解析:选A 二里头文化发现有制陶、铸铜作坊,出土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铜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遗物,这说明二里头文化属于文明时代,故选A项。
2.据《尚书》记载,西周的刑罚制度已很完备,墨、劓、刖、宫、大辟五刑的惩罚极其残酷;而《周礼》中明确贵族犯法一般能通过缴纳罚金免刑。由此可知当时( )
A.礼乐制度并不完备 B.宗族治理建立起来
C.出现礼法并用思想 D.社会等级色彩明显
解析:选D 通过材料可以看出,西周时期刑罚制度完备,但却明确提出贵族犯法可以通过缴纳罚金免刑,这实际上说明当时社会等级色彩明显,故选D项;西周时已建立比较完备的礼乐制度,排除A项;西周宗族治理即宗法制度,这与材料中的刑罚制度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了西周的刑罚制度及贵族免刑,并未涉及礼,排除C项。
3.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
A.黄帝地位得到各族公认 B.宗族观念逐渐强化
C.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 D.世袭制度不断延续
解析:选C 由材料可知夏、商、周三族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后裔,具有民族认同的意识,故选C项;材料强调各族与黄帝的血缘关系而非黄帝地位,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观念而非宗族观念,排除B项;夏、商、周三族之间没有世袭,排除D项。
4.(2019·济南期末)有学者把西周的分封制比作“一只装满马铃薯的大口袋”,说它“使松散的马铃薯有了较多的接触和联系”。这体现了西周分封制( )
A.强化了周王与诸侯国的关系
B.消除了王权走向衰微的因素
C.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D.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权力结构
解析:选A 题干中西周分封制“使松散的马铃薯有了较多的接触和联系”,说明分封制强化了周王与诸侯国的关系,故选A项;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了破坏,排除B项;郡县制的实行,使得中央实现了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排除C项;题干没有提及西周时期权力结构的组成方式,只是述及了分封制强化了周王与各诸侯国的联系,排除D项。
5.周人继承了殷商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