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代,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史料记载“厉王虐,国人谤王”“郑子产作丘赋(军赋制度),国人谤之”。这反映出该时期( )
A.统治者都很重视社会舆论导向
B.国人的意见左右了国家的决策
C.原始民主对当政者有制约作用
D.政治体制具有近代民主的色彩
C [材料“君主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及国人“干预朝政”“谤王”说明国人的意见对当政者有制约作用,这里所体现的民主是一种原始民主,是氏族内部的共同事务的管理体制,故选C项。]
2.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传到中国。这反映出“丝绸之路”( )
A.推动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
B.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
C.促使中国成为世界经贸中心
D.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D [根据材料“中国的铁器、丝绸……中亚、西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传到中国”可知,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丝绸之路是否推动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丝绸之路在中国国际贸易及中西交通中的地位的信息,故B、C两项错误。]
3.唐代时期在中书省和门下省设有一批谏官,具有先他官言事的优越权。他们是左右散骑常侍、左右谏议大夫、左右补阙和拾遗,“左”隶属中书省,“右”隶属门下省。这一做法( )
A.旨在加强专制皇权 B.提高了办事效率
C.利于防止决策失误 D.加强了中央集权
C [根据材料谏官“具有先他官言事的优越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这一做法有利于防止决策失误,故选C项;三省六部制度加强专制皇权,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A项;谏官的设置并不能提高办事效率,故排除B项;谏官是在中央设置的官员,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故排除D项。]
4.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提到:“一种自觉的精神,亦终在(宋代)士大夫社会中渐渐萌出。所谓自觉精神者,正是那辈读书人渐渐自己从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感觉,觉得他们应该起来担负着天下的重任。”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传统儒学注重道德品质修养
B.理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C.宋代科考中刻意增加了“经世致用”的内容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口号的社会影响
B [材料强调的是社会责任感,不是道德品质修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所谓自觉精神者,正是那辈读书人渐渐自己从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感觉,觉得他们应该起来担负着天下的重任”可知,理学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故C项错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明末清初顾炎武提出的,与题目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5.据载,从1748年始,奏折与题本成为清朝两种并行的上行文书。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用题本报告一般例行公事。清朝“奏折”制度的创立( )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减少了决策失误
C.确保了政治清明 D.削弱了中枢权力
A [根据材料“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可知,“奏折”制度可以使皇帝及时了解地方事务,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选A项;“奏折”制度并不能减少决策失误,故B项错误;“奏折”制度并不能确保政治清明,故C项错误;“奏折”制度体现了皇权的加强,故D项错误。]
6.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一书中说:“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操贸易之权,逐锥刀之利,民间生机,皆为其所夺……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材料表明( )
A.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B.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
C.中国传统手工业遭受沉重打击
D.列强完全打开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