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夫之认为商周之变和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两次政权更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曾随之发生变化。下列最能体现“周秦之变”的是( )
A.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
B.从官僚政治到贵族政治
C.从分封诸侯到郡县制度
D.从礼乐治国到法律治国
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西周分封到郡县制体现中央集权的加强,故选C项;A、B、D三项均不能体现材料主旨,故排除。]
2.西汉惠帝“复弛商贾之律”,鼓励盐铁民间生产。东汉和帝下诏“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入税县官如故事”, 终东汉之世,一直允许私人生产和销售盐铁。这反映出汉代( )
A.逐步放弃抑商政策
B.通过行政手段促进工商业发展
C.盐铁专卖制度解体
D.工商业者地位得到根本性转变
B [根据材料“西汉惠帝‘复弛商贾之律’,鼓励盐铁民间生产”“东汉和帝下诏‘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入税县官如故事’”可见政府推动手工业的发展,即通过行政手段促进工商业发展,故选B项。 ]
3.唐太宗时期,26位宰相中三人具有科举出身,高宗朝41位宰相中有科举出身者已增至13人,玄宗开元年间27位宰相中有科举出身者多达18人,高级官员和地方封疆大吏也多出于进士。这反映出唐朝( )
A.国家权力在地方的渗透
B.皇权专制体制迅速强化
C.官僚集团的精英化趋势
D.科举成为做官唯一途径
C [由材料内容可知唐朝中后期,科举出身的宰相不断增多,高级官员和地方封疆大吏也多出于进士,说明唐朝通过科举制选官大大提升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因而呈现出官僚集团的精英化趋势,故选C项。]
4.王阳明曰:“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这说明王阳明( )
A.重视道德修养 B.强调格物致知
C.倡导知行合一 D.主张人性本恶
A [材料“殃、罪、恶和辱”等体现了王阳明重视道德修养,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探究,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知和行的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关于人本性的探讨,故D项错误。]
5.明代苏州府嘉定县种棉多于种稻,征输的漕粮即以售布收入折银征收。这主要缘于当时( )
A.种棉技术的进步 B.货币作用的增强
C.赋税制度的变革 D.商品经济的发展
D [“折银征收”反映了白银作为货币流通的普遍,这反映出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A、C两项不是“折银征收”的原因,故排除;B项亦是根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是现象不是本质,故排除。]
6.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奕䜣提出“外教信睦”的方针,曾国藩更是主张严格遵守条约,此后清廷“无一事无一时不守条约”。这反映了清廷( )
A.天朝体系开始崩溃
B.半殖民地化的完成
C.传统夷夏观有所改变
D.谙熟国际外交规则
C [根据材料“严格遵守条约”可以看出晚清政府受西方外交的影响,传统夷夏观有所改变,故选C项。 ]
7.第—次世界大战结束次年,中国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共400多人,到1920年猛增到1 600人左右。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欧战结束之后法国的社会稳定
B.五四运动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C.巴黎和会承认中国战胜国地位
D.山东问题导致中日关系恶化
B [材料“赴法勤工俭学”人数由400多人到1 600人左右,变化的时间点是1920年,结合史实判断,19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