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人去世后,实行聚族而葬的“族墓”制度。“族墓”分“公墓”和“邦墓”。“公墓”是国君与显赫贵族实行族葬的公共墓地,事先有一定的规划,按照宗法等级关系排定墓位;“邦墓”则是“国民族葬”的墓地。这反映出西周( )
A.以礼乐制维护宗法制 B.墓位规划依据血缘
C.丧葬制度已非常完善 D.国君拥有绝对权威
A [丧葬制度是礼乐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材料的描述可知,周代实行的“族墓”制度等级森严,即把贵族与平民的墓地严格分开,将不同等级的族人分开族葬,按照宗法等级关系排定墓位,这是对宗法社会等级秩序的维护,故选A项。材料明确说明将本宗族的人按照贵族、平民的身份分别葬在“公墓”和“邦墓”,其依据是等级关系,故B项错误;“族墓”制度只是丧葬制度的一部分,不能因此得出丧葬制度已非常完善,排除C项;材料信息体现出“公墓”与平民“邦墓”是按照等级划分的,并没有体现国君的绝对权威,排除D项。]
2.某学者认为,人类政治共同体的发展,需要不断地在更大的范围和疆域内实现普遍的秩序,克服暴力冲突的威胁。从这个角度讲,秦的制度是一个伟大创新,它在中华大地上建立了一个普遍秩序的先例,为后世垂范。据此,秦的制度创新主要是指( )
A.中央集权制 B.君主专制
C.三公九卿制 D.郡县制
A [秦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将国家管理要求伸展到每一个角落,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与“在更大的范围和疆域内实现普遍的秩序”相符,故A项正确;君主专制属于决策方式,三公九卿制是中央政府的组成和运行机制,均与“在更大的范围和疆域内实现普遍的秩序”不符,故B、C两项错误;郡县制是地方管理方式,是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管理上的具体体现,故D项错误。]
3.《姑苏志》中说:“民居所聚谓之村,商贾所聚谓之镇。”下图显示了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市镇数量增加情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万历年间中国市镇开始兴起
B.乾嘉年间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同光年间市镇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