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孟子提出天下“定于一”,荀子倡导“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韩非子主张“一匡天下”。这些主张反映了( )
A.儒家与法家的主张混同
B.国家统一在思想上的体现
C.主要学派实现了思想统一
D.古代大一统思想初步形成
D [题干中提及战国时期的儒家孟子、荀子和法家韩非子都主张实现国家统一,说明古代大一统思想开始初步形成,故选D项;儒家主张仁政、仁义和王道,法家强调以法治国,加强君主专制,故排除A项;孟子、荀子、韩非子生活在战国时期,此时还未完成统一,故排除B项;题干只是提及三个学者有思想的共同点,不等同于各主要学派思想实现了统一,故排除C项。]
2.有学者指出,汉代皇室在面对郡国势力分化、瓦解中央集权的各种苗头时,采取了有效措施,全方位、有系统地消解了宗室成员为代表的地方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威胁。汉代皇室的这种努力集中体现为( )
A.颁布“推恩令” B.实行刺史制度
C.实行盐铁专卖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通过推行“推恩令”,消解了王国对中央政府的威胁,加强了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刺史制度是对地方实行的监察制度;盐铁专卖是解决中央财政困难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加强思想控制的政策,都不是针对皇室成员威胁的举措,故排除B、C、D三项。]
3.下表是唐朝各个时期农田水利工程地域分布统计。表中统计数字的地域变化反映出( )
时期(年份)
|
工程数量分布
|
前期(618—714年)
|
黄河中下游共计46项,南方地区有19项
|
中期(715—820 年)
|
江淮地区的淮南道和江南道共计25项
|
后期(821—907 年)
|
北方有5项,江南道有19项
|
A.传统重农政策有所松动
B.北方农业发展比较稳定
C.中央对地方控制力降低
D.农业生产格局发生变化
D [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唐朝从前期到后期,农田水利工程主要地域分布向南方转移,体现出农业生产格局的变化,故D项正确;农田水利工程的修建反映出唐朝仍然坚持传统重农政策,故A项错误;北方农田水利工程的减少,不能反映北方农业发展比较稳定,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出唐朝农业的发展,与中央集权的削弱无关,故C项错误。]
4.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