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周时期,士是最下层贵族,但到了春秋时期,士的地位上升,他们当中的许多成员,凭借智力作为新的谋生手段,他们的思想主张也得到传播。这一现象( )
A.推动了周文化的传播和普及
B.反映了分封制度的逐渐瓦解
C.导致了宗法制的瓦解和崩溃
D.加剧了当时社会局势的动荡
2.(2019·威海二模)《仓颉篇》是秦朝李斯编写的识字学书范本,汉代广为流传。在西汉后期,社会上出现了“《仓颉》多古字,俗师失其读”的局面,朝廷甚至专门派人讲解传授。这是由于( )
A.王朝更替造成文化中断 B.隶书在社会上普遍使用
C.文字教育普及程度有限 D.书法艺术追求个性审美
3.(2019·江阴二模)宋代“职”“官”分离,另有“差遣”负责具体事务。朝廷通过授予“职”来体现文官的特殊地位,其多为进士出身,如太宗时期入龙图阁者,“一经此职,遂为名流”。据此可知宋代( )
A.国家机关行政效率提高
B.中枢权力机构不断完善
C.科举制度功能得以加强
D.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4.明清时期,湖州蚕农有一种独特的植桑技术。他们为了使桑树长得更好,在桑树长到七八尺时,便将桑树顶枝剪断,使桑树不再长高,而是横向发展,长出更好、更多的桑叶。材料可反映出当时湖州( )
A.纺织业生产的技术发达
B.发展丝织业的条件较优越
C.种桑养蚕技术全国领先
D.丝织业商品化的趋势明显
5.对于洋务运动,有提出“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新式国家,全然没有经济发展、工业革命和现代变革的概念”,也有提出洋务运动“求强”“求富”,引进了机器和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对这一分歧解释合理的是( )
A.忽视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
B.对洋务派追求目标认识不同
C.研究洋务运动的视角不同
D.对洋务运动难以客观的评价
6.(2019·聊城三模)有学者认为:“1905年科举废除后,新式学堂激增,引发了由士子童生到学堂学生的集团式转交,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该学者旨在说明科举的废除( )
A.改变旧式价值观念 B.引发学生运动的高涨
C.推动传统社会转型 D.加快了民主革命进程
7.(2019·滨州三模)1937年的一份调查显示,贵州省各县主要农产品市场的价格差最高达到25倍。最低也有3倍,平均为7-15倍。这种悬殊的农产品价格差主要体现了( )
A.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 B.工业原料的强劲需求
C.传统自然经济的特点 D.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
8.这是1960年1月某杂志刊登的《引洮河水上山》,展现了当时甘肃为了解决干旱问题,在高山上修建水渠引水的场景。这可以用来说明我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