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以上两幅狩猎图射虎场景的画法,联系两者的出土地点,可推知,汉至北朝时期( )
A.北方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B.文化交流趋势逐渐加强
C.农业经济尚未取得主体地位
D.边疆地区经济得到开发
3.下表为北宋初期官员出席曲宴(古代宫廷赐宴的一种)的部分记载。这反映了宋初( )
时期
|
太祖朝
|
太宗朝
|
曲宴
记载
|
建隆二年,“宴刺史、统军、军指挥使以上及诸道进奉使于广政殿”
|
太平兴国九年,太宗“诏宰相、近臣赏花于后苑”
|
乾德二年,“宴大将王全斌于崇德殿”
|
雍熙二年,“诏辅臣、翰林、枢密直学士宴于后苑”
|
开宝九年,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党进辞行前“宴于长春殿”
|
淳化三年,太宗率近臣和馆阁学士登秘阁“观书”,“赐从臣及直馆阁官饮”
|
A.边患问题得以解决 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科举制度日益完善 D.崇文抑武局面形成
4.明清时期,出现了很多地主移居城市生活的现象。清代文人方苞曾说,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这一现象表明( )
A.资本主义农场出现 B.城镇化快速发展
C.城乡差别逐步消除 D.租佃关系日渐发展
5.(2019·河南天一大联考阶段测试)据统计,1819—1840年,西人传入中国的世界史地著译约13种;1840—1860年,新增加了12种,这些新著对世界的描绘比较具体、详细。材料现象( )
A.推动了闭关锁国政策的瓦解
B.为洋务运动开展奠定基础
C.利于国人对世界认识的深化
D.强化了西方对中国的控制
6.(2019·烟台调研)晚清以来“青年”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清末是“革命青年”,“五四时期”是“新青年”,后来则是“进步青年”。其中,“新青年”关心个人的生活与解放,“进步青年”慢慢转向关心整个社会的解放。导致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B.十月革命和一战的影响
C.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D.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7.自清末至1922年,孙中山及其追随者“致力于合纵连横之谋略,迷恋于单纯军事斗争”,革命事业屡遭挫折,1923年孙中山在上海与苏俄特使越飞发表联合宣言,毅然决定采取联俄、容共的新政策,重新改组国民党。这一重大举措表明( )
A.国民党开始致力于动员民众参加革命
B.国民党的性质发生重大改变
C.孙中山已成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D.国共合作有坚实的政治基础
8.当时,在苏联的援助下国家实施了150多个重大项目,其中军工44个,机械24个,冶金20个,化工7个,轻工业和医药工业3个,能源工业52个,项目覆盖了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 )
A.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B.为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
C.基本形成独立的工业体系
D.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9.(2019·南通调研)公元前454年,罗马立法委员会全部由贵族担任,但法律须经有平民参加的军伍大会通过才能生效。上述现象的出现说明( )
A.罗马平民获得立法主导权
B.共和制下罗马公民矛盾激烈
C.罗马贵族政治权力受到限制
D.成文法成为社会的主要规范
10.下图反映的是1832年伦敦等城市增加议员名额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当时英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