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耕作方式
(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使用石刀、石斧、石犁,依土地肥力变化而迁徙。
(2)石器锄耕:商周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
②两汉:西汉赵过发明耦犁,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③隋唐:江东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犁耕技术日渐完善。
2.耕作技术
(1)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垄作法。
(2)汉朝: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和赵过推行的代田法。
(3)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我国农业耕作技术成熟定型。
3.耕作制度
(1)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2)宋朝以后:江南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4.水利灌溉
(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2)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翻车,唐朝创制筒车,宋朝出现水力高转筒车,明清时期出现风力水车。
5.经营方式
(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
①原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②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③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二 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夏、商、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
(1)条件: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私田大量出现。
(2)确立
①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税制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②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3)结果:地主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社会两极分化。
【考点深化】
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从经济结构看:古代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
(2)从生产力发展看:使用牛耕、改良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
(3)从生产方式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从土地所有制看:实行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
(5)从国家干预看:一方面国家集中大量人力、物力修建水利工程,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国家在农业上征收的赋税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此外在赈灾、救灾方面,国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2.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
(1)积极因素
①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的改进和推广:如筒车的出现,铁犁牛耕的推广。
②个体小农的生产积极性: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③政府的重视和扶持:政府持续推行重农政策,修缮水利,减轻赋税等。
(2)消极因素
①个体小农经济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有限。
②小农经济的低效性,限制了小农生产者扩大再生产的空间。
③历代王朝的专制统治、沉重剥削,加上周期性的社会动荡。
【典例剖析】
典例1.(2016·课标全国Ⅰ,25)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答案】D
【解析】由题干中的“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砖中集体劳作的场景,可以判断画像砖反映了汉代大地主田庄上的农业生产情况,不是个体农户的生产情景,故选D,排除A;画像体现的是生产场景,看不出精耕细作的信息,排除B;汉代土地制度是地主土地私有制,排除C。
[概念解读]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农业发展的基础。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农业的总目标。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