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表现
(1)西汉:由于开通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
(2)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对外贸易。
(3)两宋
(4)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5)明清:由于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外贸易渐趋萎缩。
2.特点
(1)以朝贡贸易为主。
(2)以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为目的。
【考点深化】
1.古代商业的特点
(1)商业市场的形式多样:如城市中的市,有早市、夜市之分;城郊和乡村的草市等。
(2)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各朝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市,到明清时期,又兴起了一批工商业市镇。
(3)对外贸易发达:以丝绸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构成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进沿海港口城市的兴盛。
(4)货币种类丰富:在货币流通领域,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朝时形成了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
(5)商人群体活跃:到明清时实力雄厚的区域性商人群体组成了商帮——徽商、晋商等。
(6)商业地位低下: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占主导地位。
2.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1)从城市的功能看,唐代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之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看,随着时代的变迁,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松,如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商人的地位也日渐提高,市场逐渐多样化。
(3)从城市的数量和规模看,到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繁华城市的数量增多,而且还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4)从地区分布看,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城市的重点分布区域发生了由北向南转移的变化,特别是在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都分布在江南地区。
【典例剖析】
典例1.据珠江三角洲地区番禺、顺德等十余州县统计,永乐年间共有墟市33个,嘉靖时增至95个,万历时更发展到176个。福建顺昌县弘治年间只有墟市4处,嘉靖时增至8处;建宁县更从原来的1个增至9个。明中后期不断增长集市数量说明( )
A.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
B.南北经济交流日趋频繁
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D.州县集市的密度北方超过南方
【答案】A
【解析】集市主要产生在城乡结合地带,是农民交换货物的重要场所,故A项正确;材料仅涉及地方集市发展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