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政治上: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国内外敌人。
3.内容
(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3)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4)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色。
5.评价
(1)积极: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财力、物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消极:不是向社会主义道路过渡的正确道路。它严重超越苏俄的生产力水平,引发农民和士兵的不满。
二 新经济政策
1.背景
(1)现实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根本原因:当时苏俄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小农经济占优势,工业生产落后。
2.开始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
3.内容
(1)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工业:解除部分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在坚持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
(3)商业: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4)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
4.特点
(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
(2)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5.影响: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考点深化】
1.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差异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新经济政策
|
特点
|
战争环境下的非常措施,主要在经济领域
|
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全面调整,主要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
过渡方式
|
直接过渡
|
逐步过渡
|
生产资料所有制
|
绝对的、彻底的公有制
|
多种所有制并存
|
分配原则
|
平均主义
|
多种分配形式
|
经济运行机制
|
绝对计划调节
|
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
作用和实践效果
|
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
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
2.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从阶级关系看
|
新经济政策的目的在于寻求社会主义经济与小农经济的结合点,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工农联盟奠定新的经济基础
|
从管理体制看
|
新经济政策意味着一种主要运用商品货币关系和经济核算制作为经济杠杆的新管理体制
|
从经济运行机制看
|
新经济政策意味着摒弃了由国家直接组织生产和分配产品的经济形态,走上了由国家有计划地调节市场的商品经济形态
|
从社会发展道路看
|
新经济政策实质上是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径,即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国家通过发展市场经济,利用商品货币关系,逐步走向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