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近代中国的五种经济形态
    
        
            | 
             经济形态 
             | 
            
             产生条件 
             | 
            
             发展概况 
             | 
            
             历史影响 
             | 
        
        
            | 
             小农经济 
             | 
            
             封建土地制度;封建政治制度 
             | 
            
             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中被改造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 
            
             在近代国民经济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 
        
        
            | 
             外国资本 
             | 
            
             鸦片战争之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 
            
             以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为主要表现形式,新中国成立后消亡 
             | 
            
             凭借其政治特权和经济实力,长期占据优势地位,破坏了中国的经济主权,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 
             洋务经济 
             |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 
             |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在甲午中日战争后覆灭 
             | 
            
             是清政府的一次自救运动;只学技术,不变制度;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 
        
        
            | 
             民族资本 
             | 
            
             中国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外商企业刺激,洋务运动诱导 
             |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发展曲折,1953-1956年间被改造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 
            
             是中国经济近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推动力量,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和动力 
             | 
        
        
            | 
             官僚资本 
             | 
            
             1927年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 
            
             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而形成,抗战期间迅速膨胀,新中国成立后被人民政府没收 
             | 
            
             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严重压制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 
             相互关系 
             | 
            
             自然经济在其他经济发展中不断走向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夹缝中生存,具有革命性,同时又具有依赖性和妥协性;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夺 
             | 
        
    
 
二、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 
             项目 
             | 
            
             原因 
             | 
            
             核心内容 
             | 
            
             意义 
             | 
        
        
            | 
             土地 
            改革 
             | 
            
             新解放区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 
             |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 
             | 
            
             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发展 
             | 
        
        
            | 
             农业 
            合作化 
             | 
            
             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 
            
             把土地等生产资料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 
            
             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 
        
        
            | 
             人民 
            公社化 
             | 
            
             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 
            
             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公有化规模 
             | 
            
             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发展 
             | 
        
        
            | 
             家庭联 
            产承包 
            责任制 
             | 
            
             党中央在总结教训的前提下,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 
             | 
            
             在坚持公有制前提下,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 
             |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特征
1.1953-1957年
(1)工作重心:中共八大提出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所有制结构:通过三大改造建立起单一公有制经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3)经济体制: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4)经济建设:农业生产上实现合作化,走上集体经济道路;工业建设上开展以工业化为中心的“一五”计划建设,初步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
2.1957-1976年
(1)工作重心:以阶级斗争为纲。
(2)所有制结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3)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4)经济建设:工业建设集中在重工业上,后发动了“大跃进”运动,片面追求高速度;农业生产上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提高公有化程度,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3.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1)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中共“十三大”确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制定了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2)所有制结构: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经济体制:改变高度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