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三大经济政策
    
        
            | 
               
             | 
            
             重商主义 
             | 
            
             自由主义 
             | 
            
             凯恩斯主义 
             | 
        
        
            | 
             存续时间 
             | 
            
             16-18世纪 
             | 
            
             18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 
             | 
            
             20世纪30-70年代 
             | 
        
        
            | 
             核心内容 
             | 
            
             发展工商业,鼓励对外贸易,多储备金银 
             | 
            
             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 
            
             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等方面干预经济 
             | 
        
        
            | 
             实践措施 
             | 
            
             鼓励建立手工工场,拓展海外贸易,积极抢占殖民地 
             | 
            
             资本家自由经营,消除关税壁垒 
             | 
            
             加强对经济的宏观管理,政府直接投资高风险工业,不同程度地推行国有化政策 
             | 
        
        
            | 
             兴衰原因 
             | 
            
             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富国强兵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需要,但不利于机器大工业的经营 
             | 
            
             为私营企业的发展消除了障碍,自由资本主义盛极一时,但无法调整企业间的无政府状态 
             | 
            
             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规模经营和良性发展,但无法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 
        
        
            | 
             历史影响 
             | 
            
             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促使西方加紧殖民扩张和贸易争夺 
             | 
            
             加速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各大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商品市场、原料和投资场所的争夺,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 
            
             推动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的飞速增长 
             | 
        
    
 
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与实践
1.马克思的设想: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推翻资本主义专制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按需分配的社会主义。这种理想化的主张并没有真正实践和实现过。
2.列宁的主张:俄国十月革命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一个落后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的理论和实践;十月革命后列宁在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设想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结果未成功;1921年,列宁又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创造。
3.斯大林的主张:斯大林时期主张利用行政手段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通过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1936年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形成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对东欧、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产生重要的影响。
4.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在保持斯大林体制的基础上,给予企业一定的自主权利,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对斯大林经济体制进行修修补补,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弊端,注定难逃改革失败的命运。
5.戈尔巴乔夫对社会主义的新看法:彻底放弃“斯大林模式”,急于求成的激进改革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新思维”指导思想,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但是缺乏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