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从汉至元官僚政治的成熟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汉代政治——汉承秦制
1.加强君权
(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汉武帝时让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削弱相权。
2.地方管理
(1)问题: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出现王国问题。
(2)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3.选官制度
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4.政治特点
“汉承秦制”,汉朝基本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但是,也有自己独特一面,形成一些独特的政治制度或者政治环境。
    
        
            | 
             布衣将相 
             | 
            
             是指西汉开国诸臣中,绝大多数“起自布衣”,这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故称之为“布衣将相”。这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削弱贵族势力的必然产物 
             | 
        
        
            | 
             重视母族 
             | 
            
             汉代皇帝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西汉出现了吕后和窦太后的专权,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这些都是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 
             | 
        
        
            | 
             重用儒士 
             |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士受到了重用,几乎垄断了汉代官场 
             | 
        
        
            | 
             地方强大 
             | 
            
             王国问题解决后,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和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 
             | 
        
    
 

“汉承秦制”主要说明汉朝的规章制度基本上继承并维护了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主要表现为承袭了秦朝君主专制制度、郡县制、监察制度、官吏选任制度、法律制度、赋税制度、官吏管理制度等,维护了秦汉“大一统”局面。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承上启下
1.中央官制:出现三省体制。
2.选官制度
采用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依靠门第步入仕途,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
[教材补遗]__门阀政治                                   
    
        
            | 
             原 
            因 
             | 
            
             (1)经济根源:西汉以来封建土地私有制 
            (2)政治原因: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 
            (3)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成为世家大族培植私家势力,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 
             | 
        
        
            | 
             特 
            点 
             | 
            
             (1)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权力 
            (2)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3)社会生活:士族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4)文化上:崇尚清谈 
             | 
        
    
 
 
三、隋唐政治——体制创新
1.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
(1)措施:推行三省六部制,中央设置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具体事务。
(2)特点
    
        
            | 
             相权三分 
             | 
            
             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互相制衡,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 
             | 
        
        
            | 
             职权分明 
             | 
            
             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 
             | 
        
        
            | 
             加强皇权 
             | 
            
             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 
             | 
        
    
 
(3)评价
①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②三省的分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
③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恶性发展和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和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
2.地方制度:唐朝中期设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选官制度:科举制
(1)创立: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影响: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将选官权力集中到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