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心灵的呼唤——世界文学的繁荣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浪漫主义文学
1.背景: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革命和战争频仍,动乱不已,人们对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和不满。
2.特点
(1)在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
(2)在创作风格上,以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为主要特点。
3.成就
    
        
            | 
             国别 
             | 
            
             人物 
             | 
            
             作品 
             | 
            
             意义 
             | 
        
        
            | 
             法国 
             | 
            
             雨果 
             | 
            
             《巴黎圣母院》 
             | 
            
             歌颂了人世间的美、善和光明,鞭挞了丑、恶与黑暗 
             | 
        
        
            | 
             英国 
             | 
            
             雪莱 
             |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西风颂》 
             | 
            
             鼓励人们为争取自由和理想而斗争 
             | 
        
        
            | 
             德意志 
             | 
            
             海涅 
             |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 
            
             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 
        
    
 

对浪漫主义的评价
一群作家现在要求回复纯朴和自然主义;他们较少地注意人是理性的动物,更多地注意人的本能和感情……自然界不再被认为是一架冷冰冰的自动的机械。它被看作美丽、崇高和魅力的具体体现而受到人们崇拜,或者被看作给人们提供保护和慰藉的源泉而受到人们亲切的尊敬……卑贱的牧羊人和农民在文学中得到了早已应得的地位。
——[美]伯恩斯、拉尔夫《世界文明史》
二、现实主义文学
1.背景:19世纪3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尖锐。
2.特点:关注社会问题,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
3.成就
    
        
            | 
             国别 
             | 
            
             文学家 
             | 
            
             代表作 
             | 
            
             备注 
             | 
        
        
            | 
             法国 
             | 
            
             巴尔扎克 
             | 
            
             《人间喜剧》 
             | 
            
             堪称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 
             | 
        
        
            | 
             罗曼·罗兰 
             | 
            
             《约翰·克利斯朵夫》 
             | 
            
             20世纪早期 
             | 
        
        
            | 
             英国 
             | 
            
             狄更斯 
             | 
            
             《大卫·科波菲尔》 
             | 
            
             真实反映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状况 
             | 
        
        
            | 
             萧伯纳 
             | 
            
             《苹果车》 
             | 
            
             20世纪早期 
             | 
        
        
            | 
             俄国 
             | 
            
             普希金 
             | 
            
             《叶甫盖尼·奥涅金》 
             | 
            
             享誉世界文坛的名著 
             | 
        
        
            | 
             列夫·托 
            尔斯泰 
             | 
            
             《安娜·卡列尼娜》 
             | 
        
        
            | 
             丹麦 
             | 
            
             安徒生 
             | 
            
             《卖火柴的小女孩》    
             | 
            
             同情弱者,嘲弄权贵 
             | 
        
        
            | 
             挪威 
             | 
            
             易卜生 
             | 
            
             “社会问题剧” 
            《玩偶之家》 
             | 
            
             揭露资产阶级的唯利是图和民主的虚伪 
             | 
        
        
            | 
             美国 
             | 
            
             马克·吐温 
             | 
            
             《百万英镑》 
             | 
            
             批判种族歧视,痛斥金钱至上的丑恶本质 
             | 
        
    
 
三、现代主义文学
1.背景:两次世界大战、席卷资本主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