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1.孙中山在《布告国民消融意见蠲除畛域文》中说:“中华民国之建设,专为拥护亿兆国民之自由权利,合汉、满、蒙、回、藏为一家,相与和衷共济,丕兴实业,促进教育……”该材料反映了( )
A.孙中山形成了平等的民族观
B.辛亥革命有助于建立民主政治
C.民国之时中国境内民族较少
D.西方民主共和思想已深入人心
解析:选A。根据材料中“合汉、满、蒙、回、藏为一家,相与和衷共济,丕兴实业,促进教育……”得出当时孙中山主张各民族平等,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各民族的关系,未涉及民主政治,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五个主要少数民族,并不是说明当时民族多少,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影响,故D项错误。
2.《民报》主要撰稿人朱执信(1885—1920年)在翻译西方著作时,曾把“社会主义”译为“民生主义”。其主要目的是( )
A.传播西方思潮 B.宣传社会革命
C.动员民族革命 D.阐释民权主义
解析:选B。根据材料信息朱执信是《民报》的主要撰稿人,而《民报》是同盟会的机关刊物,同盟会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由此可知,朱执信此举的目的主要是宣传革命思想,故A项错误;民生主义是指用社会革命的手段实现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故B项正确;C、D项与材料反映信息不相符,故C、D项错误。
3. 1897年孙中山与日本友人宫崎寅藏的谈话中说:“余以人群自治为政治之极则,故于政治之精神,执共和主义。夫共和主义岂平手而可得?余以此一事而直有革命之责任者也。”这符合孙中山后来提出的(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本主义
解析:选B。民族主义即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与“共和主义”不符,故A项错误;民权主义,指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民生主义,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民本主义不属于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思想主张,故D项错误。
4.民国初年,孙中山说:“中国十年以后,必至有十万人以上之大资本家,此时杜渐防微,唯有提倡国家社会主义,此则兄弟提倡国家社会主义之微意也已。兄弟欲办铁路,每主张铁路国有,是国家社会主义,为民国富强之基。”其主张的意图是( )
A.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B.建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铁路交通为富强的根本
D.联合苏联推动社会革命
解析:选A。通过“必至有十万人以上之大资本家,此时杜渐防微”可知孙中山主要担心因贫富不均产生新的社会矛盾,由此可以看出他追求的是社会的公平,故A项正确;他提出杜渐防微大资本家,而且“每主张铁路国有,是国家社会主义”可见孙中山更关心社会财富的不公平,没有涉及国家资本主义的内容,故B项错误;题中虽有建铁路,但不是孙中山所表达的主要意思,故C项错误;民国初年,苏联尚未成立,故D项错误。
5.《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十)改良农村组织,增进农人生活。(十一)制定劳工法,改良劳动者之生活状况,保障劳工团体,并扶助其发展。”这表明中国国民党( )
A.土地革命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B.意识到革命成功需要发动民众
C.民族革命目标是为了扶助农工
D.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解析:选B。国民党“一大”是中国国民党于1924年在广州召开的会议,由于辛亥革命和以后历次斗争的失败,孙中山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认真总结了中国民主革命的经验教训,决定学习俄国革命的经验和方法,会上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故B项正确。
6.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座谈会的讲话中说:“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以下著作分别体现毛泽东思想形成、成熟、发展三个阶段特征的是( )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井冈山的斗争》《新民主主义论》
B.《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新民主主义论》《论十大关系》
C.《井冈山的斗争》《论十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