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有学者指出:“战国二百多年间,诸侯莫不好霸道而斥王道,崇尚以武力征服天下,招贤纳士,放纵天下之士坐而论道,择善而从。……诸侯国君虽然不能对诸子思想兼包并蓄,但让天下之士拥有了思想的自由。”这体现出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是( )
A.诸侯国君以士人论道来掩饰争霸
B.诸侯国君对称霸方式的不同选择
C.诸侯争霸提供了思想发展的空间
D.士人的思想都以霸道为中心展开
解析:选C。“诸侯莫不好霸道”而“招贤纳士”,“让天下之士拥有了思想的自由”,表明诸侯国君强烈的争霸愿望需要得到士人思想上的帮助,从而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提供了发展空间,故C项正确。
2.春秋战国时期有一思想家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下列言论与此同属一派的是( )
A.“兼相爱,交相利”
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C.“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D.“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
解析:选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的主张,属于儒家思想,而“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子的主张,故A项错误;“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是韩非子的主张,属于法家思想,故B项错误;“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的主张,属于儒家思想,故C项正确;“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是庄子的主张,属于道家思想,故D项错误。
3.董仲舒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非王者,孰能当是?”据材料推断,董仲舒意在( )
A.宣扬君权神授 B.解释天人感应
C.劝君主行仁政 D.强调教化民众
解析:选A。通过材料“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非王者,孰能当是”可以看出,董仲舒认为君主承天而立,是天人之间的负责人,是出于神化君主的目的,故A项正确。
4.有学者认为,后世的经学大师片面强调董仲舒思想中阳对阴的主导作用,忽视了他所强调的“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这表明董仲舒的观点( )
A.重点维护君权的合法性
B.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C.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
D.导致社会道德水平滑坡
解析:选C。材料强调的是董仲舒有“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的思想,可知材料没有重点维护君权的合法性,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故B项错误;从“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可知董仲舒除了有三纲五常的思想,也重视君臣、父子、夫妻的相互作用,带有一定的辩证法思想,故C项正确;董仲舒的思想约束个人行为,维护了社会秩序稳定,不会导致社会道德水平滑坡,故D项错误。
5.董仲舒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是( )
A.外儒内法的思想
B.法、术、势合一的统治思想
C.“天人合一”思想
D.变道家的道统为封建的法统
解析:选D。引文从哲学角度论证了封建统治合理的本源,外儒内法是一种统治手段,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法、术、势合一”同样也是一种统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