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利用外国传教士、商人、船长和报纸编辑到镇口参观销烟的机会,询问各种鸦片、英国海军、汽船等情况;利用英船“杉达”号遇风沉没,受难船员逗留广州的机会了解英、美、土耳其等国的地理、文化知识。林则徐此举目的是( )
A.促使清政府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B.学习西方的历史和地理知识
C.为反侵略的外交活动提供参考
D.从思想领域抵制列强的侵华主张
解析:选C。材料反映的是林则徐积极了解西方的情况,但是未涉及清政府放弃闭关锁国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林则徐借机询问鸦片、英国海军及汽船的情况,不仅仅是学习西方的历史和地理知识,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林则徐所学习的内容,便于他了解西方,为后来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奠定了基础,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林则徐从器物方面了解西方,未涉及思想领域对列强的抵制,故D项错误。
2.魏源的《海国图志》:“今西方各国,最奇巧有益之事,乃是火蒸水气舟车所动之机关,其势若大风之无可当也……盖水一分煮到极沸,则变为气,须千分百分之地,才可容载之……今以蒸水之气,感动机关,即是此理也。”据此表述正确的是( )
A.体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爱国思想
B.少量国人已经开始关注蒸汽机运行原理
C.此时中国地主阶级对西方科技尚不认同
D.说明蒸汽机开始在国内获得推广与使用
解析:选B。材料只是客观介绍蒸汽机这一对中国人来说“奇巧”的东西,并没有涉及“师夷长技以制夷”,故A项错误;材料出自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著作,描述的是蒸汽机的运行原理,故B项正确;魏源在著作中将蒸汽机称为“有益之事”,表达了对西方科技的认可,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国内推广和使用蒸汽机的信息,故D项错误。
3.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文化辐射有各种成分,其中“非重要成分所引起的阻力小于决定性成分引起的阻力,因为非重要成分不会引起因社会的传统生活方式受冲击而造成的猛烈、痛苦的动乱……”中国近代前期的西学,“非重要的成分”主要指( )
A.修铁路、办船政、建设海军
B.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C.倡民主、谈科学、写白话文
D.提高中华民族的心理和文化素质
解析:选A。近代前期的西学东渐中,洋务派为代表的“中体西用”,只学习西方技术,不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相对温和,故A项正确。
4.甲午战争之后,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提出“训以固其心,练以精其技”“兵不训罔知忠义,兵不练罔知战阵”等主张,把训与练作为两大建军思想和练兵内容。这说明袁世凯( )
A.建立了近代化的武装力量
B.形成了威胁中央政权的势力
C.实践“中体西用”的思想
D.吸取了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
解析:选C。材料中“兵不训罔知忠义”表明仍是忠君的封建军队,“新军”只是新在武器,不是真正近代化的国防军,故A项错误;材料中“甲午战争之后,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表明是初创时期,直到后来形成北洋派系才威胁中央,故B项错误;“中体西用”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与材料中“兵不训罔知忠义”“编练新军”相符,故C项正确;虽然是在“甲午战争之后”即洋务运动失败后,但“训以固其心,练以精其技”表明指导思想未变,故D项错误。
5.1894年,郑观应首次系统阐释“商战”思想的《盛世危言》刊行,很快便受到各方高度重视,“都中各处求者”“络绎不绝”,发行量也极其可观,先后于1895年和1900年修订再版,“闻各省书坊辗转翻刻,已售至十余万部之多”。材料表明( )
A.传统抑商政策发生根本变化
B.社会巨变促使人们思想变化
C.自然经济解体促使商业发展
D.中国的商业全面转向近代化
解析:选B。1894年是近代中国社会巨变的重要时刻,此时系统阐释“商战”思想的《盛世危言》受到各方高度重视并不断再版,表明“轻商”的传统认识发生了巨大变化。材料没有涉及政府政策的调整、自然经济解体与商业发展的关系;该书的“商战”思想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不能据此判定中国商业全面转向近代化。
6.梁启超指出:“必有忧国之心,然后可以言变法;必知国之危亡,然后可以言变法;必知国之弱由于守旧,然后可以言变法;必深信变法之可以致强,然后可以言变法。”这说明维新变法思想的突出特点是( )
A.具有浓厚忧患意识 B.以救亡图存为目的
C.冲破因循守旧观念 D.以高度自信为基础
解析:选B。梁启超指出“言变法”的前提是认识到国家的强弱之源和忧危意识,表明变法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救亡图存。忧患意识、冲破因循守旧观念、坚信变法可以至强,均是变法的前提之一,不全面。
7. 19世纪中期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