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58年,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毛泽东说:“原子弹就是那么大的东西。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张爱萍将军说:“再穷,我们也要有一根打狗棍。”文中的“人家”和“狗”主要是指( )
A.占据和控制台湾的国民党反动当局
B.阻挠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势力
C.垄断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超级大国
D.死灰复燃的日本军国主义势力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解题过程中应该抓住“1958年”和“原子弹”这两个有效信息,结合教材明确本题的考点是“两弹一星”战略,然后从题干表述中可知本题考查的是战略决策的背景,即美、苏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增加了我国的国防压力。
2.毛泽东在1958年先后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的”。即使当时中国开发上述技术的环境还十分落后和艰苦,但不少科学家还是开始投入这些开发计划。这主要说明了( )
A.“两弹一星”的开展是国内外形势的需要
B.“大跃进”运动有利于我国国防现代化的发展
C.我国完全有能力在短期内实现国防现代化
D.应该将发展国防高科技作为一切工作的重心
解析:选A。“两弹一星”的开展是在当时美苏争霸中国国防力量薄弱的情况下开始的,说明开展“两弹一星”是国内外形势的需要,故A项正确;“两弹一星”不属于“大跃进”运动,故B项错误;“当时中国开发上述技术的环境还十分落后和艰苦”,说明当时中国还没有能力在短期内实现国防现代化,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科技发展在当时整个国家工作中的地位,不能说明将发展国防科技作为一切工作的重心,故D项错误。
3. 2014年9月18日,中国“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中国核学会在北京举行纪念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50周年座谈会。会上回顾了世界上原子弹、氢弹的研制时间。从第一颗原子弹到第一颗氢弹爆炸,苏联用了4年,美国用了7年零4个月,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法国用了8年零6个月,而中国只用了两年零8个月。这主要表明( )
A.原子能的研究遍及世界各国
B.第三次科技革命威胁着世界安全
C.新中国的核技术得到迅速发展
D.新中国已开始成为世界科技大国
解析:选C。根据材料强调的信息,原子能研究主要集中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是遍及世界各国,故A项错误;第三次科技革命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不能说威胁世界安全,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世界各国与中国的研制时间,说明中国的核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故C项正确;新中国的科技在许多领域落后于世界,不能说成为世界科技大国,故D项错误。
4.1957年5月11日,毛泽东在《蝶恋花·答李淑一》中用浪漫主义的笔调写道:“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下列我国的科学技术成果,最能帮助人类接近这一浪漫情景的是( )
A.核武器技术 B.生物工程技术
C.地质学技术 D.运载火箭技术
解析:选D。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科技成就。依据所学可知,运载火箭能把人类送抵太空,故D项符合题意。
5.在一次科技博览会上,首次出现“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模型、杂交水稻“南优2号”。请推测一下,这次博览会最早可能举行的时间是( )
A.1980年 B.1970年
C.1990年 D.1973年
解析:选D。本题实际上考查了“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和杂交水稻“南优2号”出现的时间,前者是1970年,后者是1973年,故D项符合题意。
6.慈云桂七绝《银河颂》云:“银河疑是九天来,妙算神机费剪裁。跃马横刀多壮士,披星戴月育雄才。”这首诗所描述的我国的科技成就是( )
A.大亚湾核电站建成投产
B.超级杂交水稻选育成功
C.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D.基因工程技术不断进步
解析:选C。由诗中“银河”“妙算神机”等信息即可判断《银河颂》描述的是我国高性能巨型计算机——“银河”系列计算机的研制成功。
7.美国科幻大片《地心引力》在中国上映时,女主角在一场太空灾难中借助中国太空站“天宫”和飞船“神舟”成功返回地球的场景,曾在中国引发热评。影片之所以如此设计很可能是因为( )
A.“天宫”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B.中国航天技术引领世界航天技术潮流
C.“神舟”飞船拥有电影中所描述的能力
D.中国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