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试题 >> 历史试题
高中历史编辑
(北师大版)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宋明理学课时检测必修3
下载扣金币方式下载扣金币方式
需消耗1金币 立即下载
0个贡献点 立即下载
0个黄金点 立即下载
VIP下载通道>>>
提示:本自然月内重复下载不再扣除金币
  • 资源类别试题
    资源子类章节测试
  • 教材版本北师大版(现行)
    所属学科高中历史
  • 适用年级高二年级
    适用地区全国通用
  • 文件大小921 K
    上传用户wangxiaohong
  • 更新时间2020/5/21 17:10:14
    下载统计今日0 总计0
  • 评论(0)发表评论  报错(0)我要报错  收藏
0
0
资源简介

 一、选择题

1.宋明理学的形成是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了(  )

A.佛教和道教思想                       B.佛教和法家思想

C.道家和墨家思想                            D.佛教和墨家思想

解析:选A。理学是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而不是吸收法家、墨家思想而形成的。

2.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

A.三纲五常                                  B.经世致用

C.万物本原                                  D.抗衡佛老

解析:选C。宋代儒学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据此可以判断C项正确。

3.在丰县梁寨镇出土的徐州地区唯一的文状元李蟠撰写、刻于康熙五十四年的石碑载:吾祖籍程子院。程子院者,宋明道先生(程颢)讲学处也。……”当时明道先生讲学可能阐述的思想是(  )

A.“人伦者,天理也

B.“存天理,灭人欲”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D.“知行合一

解析:选A。根据题目中明道先生指的是程颢,迁移所学可知其观点是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把天理与伦理道德联系起来,故A项正确;存天理,灭人欲是南宋朱熹的观点,故B项错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是南宋陆九渊的观点,故C项错误;知行合一是明朝王阳明的观点,故D项错误。

4.曾有人对理学代表人物程颐吟诗句:梦魂惯得无拘束,又踏杨花谢娘桥。程颐变色说:鬼语,鬼语。”这说明他(  )

A.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B.对遣词造句要求极高

C.对鬼神存敬畏心理                          D.主张压制感情和灵性

解析:选D。程颐对描述不受约束的梦魂的诗句连说鬼语,说明他认为这是有违伦理纲常的,体现出他压制感情和灵性的主张。A项说法与程颐的思想相悖;B项停留在吟诗的表面,C项是对的片面解说。

5.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称朱熹是新儒家的代表。这个新”在思想上具体表现在(  )

A.“天人感应大一统

B.“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把天理与人性有机结合,“存天理,灭人欲

解析:选D。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对理学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A项是董仲舒的思想;B项是荀子的主张;C项是孟子的主张;D项是理学的重要观点,符合题干要求。

6.文天祥抗元被俘,但他在异族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

A.黄老之学                                  B.佛学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解析:选C。在朱熹对理学改造和完善以后,逐渐成为南宋以后的正规思想。文天祥的这种气节反映的就是理学思想。

7.“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这段话属于(  )

A.“天人感应”                               B.心学

 C.程朱理学                                 D.朴素辩证法

解析:选B。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与材料中尔来看此花不符,故A项错误;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与材料中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相符,故B项正确;程朱理学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与材料中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不符,故C项错误;陆王心学认为是万物的本原,材料中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是唯心主义,没有涉及辩证法,故D项错误。

8.古代某学者主张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为知,“知是行的主义,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此种主张(  )

A.奠定了理学形成的思想基础

B.提倡存天理格物致知

C.推动了佛教思想理论的中国化

D.提倡致良知知行合一

解析:选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位倡导知行合一的古代学者是王阳明,奠定理学形成基础的是唐代的周敦颐而非王阳明,故A项错误;提倡存天理格物致知的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而非王阳明,故B项错误;推动了佛教思想理论中国化的是道安大师而非王阳明,故C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知与行的关系,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唐朝诗人杜牧有感于南朝佛教兴盛所作的诗句。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人们开始了对宗教的渴求。那个时候,从王公贵族到黎民百姓,崇信佛教,纷纷皈依佛门,甚至连皇帝也“舍身”佛寺。

材料二 朱熹和陆九渊曾在信州鹅湖进行学术辩论,史称鹅湖之会,陆九渊记述: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指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指陆九渊及其兄陆九龄)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

(1)据材料一说明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

请先登录网站关闭

  忘记密码  新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