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八市重点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B)(语文 解析版)

下载扣金币方式
提示:本自然月内重复下载不再扣除金币
-
资源子类名校月考
-
教材版本不限
-
适用年级高三年级
适用地区全国通用
-
文件大小991
K
上传用户b-box
-
更新时间2020/5/21 21:05:11
下载统计今日0
总计0
- 评论发表评论 报错(0)我要报错 收藏
-
资源简介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习总书记指出,“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徳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在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培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善文化,推进社会向上向善力量的形成,是人有德而立、国有德而兴的基础。
中华优秀传文化的基础性构建与推进是通过善文化在个人一家庭一社会的内化与践行。
善是人之为人之本。孟子作为传统善文化的奠基者及推进者,提出了“四端说”,他强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初,性本善”是中国人启蒙教育及习成做人的基本认知,体悟并践行“良知”是个体道德修为的基础。
善是知行合一的根本要求。中国传统善文化要求“仁者爱人”,要“泛爱众”;行为上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能做到“民胞物与”,以实現“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为追求。仁爱主义是集体主义的基础,与邻为善,互利共生,构成了交往的和平主义价值理念。仁爱主义、集休主义、和平主义是善文化谋求人共同生存、命运一体的道德价值观。
善的培养、实践的第一场所在家庭。中国传统善文化培育与践行的根本是家国一体,“孝忠”合一。儒家认为:“孝悌也者,共为仁之本与。”孝是徳之本、教之源。对父母、先祖的爱、养、畏、敬,及对兄长的尊敬、友爱,是孝悌文化的基础。要将感恩、敬畏、奉献、責任等基本道德意识、情感、价值作为家教、家风的内涵培育下一代,谋求个人善行与社会善行在价值观上的一体性,追求与实现家庭之善和国家之善在道德践行上的一致性。
善是人实现“天人合一”、追求永恒的信念维系。中国在文明的“轴心”时代,已经奠基了天、地、人是同源相生、同道相存、同场相在的共同体的信念。所谓“黄天无亲,唯德是辅”“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其中的“道”、“天(理)”往往与人的善心、良心相通相连。儒家认为,良知即天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