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1898年9月21日《中外日报》报道:“宁郡通久源纱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因此招募女工,并造有房屋40余间,以备来厂女工居住。”当时这家纱厂得以发展的原因是( )
A.清政府调整民间设厂政策
B.中华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D.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解析:选A。据材料“1898年9月21日《中外日报》报道”可知为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调整民间设厂政策,A项与材料意思相符,故选A。中华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是在辛亥革命后,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错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是在民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错误;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是在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
2.甲午战争后,状元及第的张謇对官场绝望,认为中国要不贫不弱,除了振兴工商业,决没有其他办法。于是在南通建立了大生纱厂。此举开创了( )
A.中体西用思潮 B.预备立宪运动
C.“实业救国”思潮 D.收回利权运动
解析:选C。根据材料中的“振兴工商业”“大生纱厂”等可知,此举开创了“实业救国”思潮,故选C。中体西用思潮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预备立宪运动是在戊戌变法失败之后由清政府发动的,与材料无关,B项错误;收回利权运动与此题无关,D项错误。
3.民国初年,中国民族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以天津为例,在工商部注册、资产达万元以上的企业有数十家。出现上述状况的政治前提是( )
A.华侨竞相回国投资办厂
B.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C.各类实业团体广泛建立
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
解析:选D。据材料“民国初年,中国民族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故选D。华侨竞相回国投资办厂属于主观因素,不属于政治前提,A项错误;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外部原因,不属于政治前提,B项错误;各类实业团体广泛建立属于阶级因素,不属于政治前提,C项错误。
4.下图反映了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图中的F1 为动力,F2 为阻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F2包括“实业救国”
B.一战期间F1>F2
C.甲午战争后的初期F2 >F1
D.F1主要指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解析:选B。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进入“短暂的春天”,动力大于阻力,故选B。实业救国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不是阻力,A项错误;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得到了初步发展,应该是动力大于阻力,C项错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动力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只是其中一个,D项错误。
5.如图所示材料为1927-1937年的官营工矿业资本、民营资本,它可主要用于研究( )

A.晚清时期洋务派民用企业的发展
B.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C.国民党统治前期民族资本的较快发展
D.抗战时期官僚资本的空前膨胀
解析:选C。国民党统治前期民族资本较快发展,同时以四大家族为主的官营资本产生并获得一定的发展,与材料所给信息吻合,故选C。
6.广告能反映某个时代独特的文化心理。如图所示,《申报》登载的这则广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