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中国先秦时期商业的发展情况叙述有误的是( )
A.在中国远古时代,就已出现商业交换
B.甲骨文卜辞的资料记载有中国西周的商业状况
C.西周时期,流通的货币有骨贝和铜贝
D.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繁荣的商业中心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甲骨文是殷商时期遗留的,记载有商代商业的初步发展,但绝不会涉及西周。
2.春秋初年,郑桓公迁都新郑时,因得大商人的资助而与之订立盟约。双方约定:只要商人不背叛国家,国家就不夺取商人的货物,不干涉商人的经营。这个盟约的签订( )
A.导致工商食官制度的瓦解
B.表明重商政策的实施
C.体现商人经营自主性增强
D.推动阶级结构的剧变
解析:选C。题干中“不夺取商人的货物,不干涉商人的经营”说明商人经营自主性增强,故选C项。题干中提到的盟约并不是工商食官制度瓦解的原因,A项错误;题干中“只要商人不背叛国家,国家就不夺取商人的货物,不干涉商人的经营”并不能说明重商政策的实施,B项错误;题干中“只要商人不背叛国家,国家就不夺取商人的货物,不干涉商人的经营”并不能推动阶级结构的剧变,D项错误。
3.唐代的一位波斯商人到中国长安做生意,这位商人可以( )
A.到“草市”购买中国特产
B.逛夜市欣赏长安城的夜景
C.在居住的旅店出售波斯特产
D.在每条街道都能听到叫卖声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长安城中没有“草市”,唐朝的市是有地域限制的,所以这位商人不能在居住的旅店出售波斯特产,也不会在每条街道都能听到叫卖声。但唐代“夜市”比较繁华,因此商人可以欣赏长安城的夜景。
4.陆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