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原子核的组成
1.最早发现天然放射现象的科学家为( )
A.卢瑟福 B.贝可勒尔
C.爱因斯坦 D.查德威克
B 解析 卢瑟福发现质子,查德威克发现中子,爱因斯坦发现了光电效应,贝可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选项B正确,A、C、D错误.
2.原子核中能放出α、β、γ射线,关于原子核的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核中,有质子、中子,还有α粒子
B.原子核中,有质子、中子、还有β粒子
C.原子核中,有质子、中子、还有γ粒子
D.原子核中,只有质子和中子
D 解析 γ射线为电磁波,伴随α或β衰变产生,选项D正确.
3.放射性元素放出的射线,在电场中分成A、B、C三束,如图所示,其中( )

A.C为氦原子核组成的粒子流 B.B为比X射线波长更长的光子流
C.B为比X射线波长更短的光子流 D.A为高速电子组成的电子流
C 解析 根据射线在电场中的偏转情况,可以判断,A射线向电场线方向偏转,应为带正电的粒子组成的射线,所以是α射线;B射线在电场中不偏转,所以是γ射线;C射线在电场中受到与电场方向相反的作用力,应为带负电的粒子,所以是β射线.
4.若用x代表一个中性原子中核外的电子数,y代表此原子核内的质子数,z代表此原子的原子核内的中子数,则对Th的原子来说( )
A.x=90 y=90 z=234 B.x=90 y=90 z=144
C.x=144 y=144 z=90 D.x=234 y=234 z=324
B 解析 在Th的原子中,左下角标为质子数,左上角标为质量数,则y=90;中性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等于质子数,所以x=90;中子数等于质量数减去质子数,即z=234-90=144,选项B正确.
5.在天然放射性物质附近放置一带电体,带电体所带的电荷很快消失的根本原因是( )
A.γ射线的贯穿作用 B.α射线的电离作用
C.β射线的贯穿作用 D.β射线的中和作用
B 解析 由于α粒子电离作用较强,能使空气分子电离,电离产生的电荷与带电体的电荷中和,使带电体所带的电荷很快消失.
6.如图所示,R为放射源,虚线范围内有垂直于纸面的磁场B,LL′为厚纸板,MN为荧光屏,今在屏上P点处发现亮斑,则到达P点处的放射性物质微粒和虚线范围内B的方向分别为( )

A.α粒子,B垂直于纸面向外 B.α粒子,B垂直于纸面向内
C.β粒子,B垂直于纸面向外 D.β粒子,B垂直于纸面向内
D 解析 由于α粒子贯穿本领很弱,只能穿透几厘米空气,因此穿透厚纸板到达屏上P点的不可能是α粒子;由于γ粒子不带电,穿过B区域不会发生偏转,因此到达P点的也不可能是γ粒子;因此可知,到达P点的必然是β粒子.又由于β粒子带的是负电,因此用左手定则便可判断B的方向应该是垂直于纸面向内.
7.(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α射线与γ射线都是电磁波
B.β射线是原子的核外电子电离后形成的电子流
C.从伦琴射线管的对阴极发出X射线时,对阴极中的原子核的结构并没有改变,只是原子从能量较高的定态跃迁到较低的定态
D.放射性元素有射线放出时,元素的原子核的组成一定发生变化
CD 解析 α射线是实物粒子流,不是电磁波,选项A错误;β射线是原子核中的中子转变成质子而释放的电子流,不是核外电子电离后形成的,选项B错误;X射线是原子的内层电子受到激发后,原子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而产生的,对阴极中的原子和原子核的结构没有影响,选项C正确;放射性元素有射线放出时,原子核一定发生了变化,选项D正确.
8.(多选)天然放射性物质的放射线包括三种成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张厚的黑纸能挡住α射线,但不能挡住β射线和γ射线
B.某原子核在放出γ射线后会变成另一种元素的原子核
C.三种射线中对气体电离作用最强的是α射线
D.β粒子是电子,但不是原来绕核旋转的核外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