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试题 >> 历史试题
高中历史编辑
【新人教版】(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7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课时作业
下载扣金币方式下载扣金币方式
需消耗1金币 立即下载
1个贡献点 立即下载
1个黄金点 立即下载
VIP下载通道>>>
提示:本自然月内重复下载不再扣除金币
  • 资源类别试题
    资源子类章节测试
  • 教材版本部编版(新教材)
    所属学科高中历史
  • 适用年级高二年级
    适用地区全国通用
  • 文件大小932 K
    上传用户wangxiaohong
  • 更新时间2020/9/1 18:46:42
    下载统计今日0 总计0
  • 评论(0)发表评论  报错(0)我要报错  收藏
0
0
资源简介

一、选择题

1.中国古代刑法起初并无公开条文,只是由判决者临事决定惩罚标准,贵族阶层以此拥有家长式的生杀予夺权力。但到春秋后期,郑国铸刑书,晋国铸刑鼎,都是将成文刑法铸在铜器上公诸于众。这反映了统治者( C )

A.出于形势所迫实行依法治国

B.非常注重寻找权力合法的依据

C.适应现实需要调整统治方式

D.接受注重道德规范的儒家思想

解析:中国古代虽有法律,但更多的是人治,法律对统治阶层不起作用,谈不上依法治国,故A项错误;将成文刑法铸在铜器上公诸于众并非为了寻找权力合法的依据,故B项错误;刑法从并无公开条文将成文刑法铸在铜器上公诸于众反映了刑法由不成文到成文的演变,这是适应地主阶级兴起、贵族逐渐衰落的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刑法,未体现注重道德规范的儒家思想,故D项错误。

2.周公要求统治者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提出仁政,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强调正君心。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 A )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

请先登录网站关闭

  忘记密码  新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