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草纲目》中“石碱”一条记载:石碱出山东济宁诸处,彼人采篙寥之属,晒干烧灰,以水淋汁,久则凝淀如石,洗衣发面,亦去垢发面。这里的“石碱”是指
A. KOH B. KAl (SO4)2 C. KHCO3 D. K2CO3
【答案】D
【解析】
【详解】“彼人采篙寥之属,晒干烧灰”,说明“石碱”为篙寥烧成的灰中的成分,“以水淋汁”,说明“石碱”易溶于水,“洗衣发面,亦去垢发面”,说明“石碱”能去油污,作发酵剂,排除KOH 、KAl (SO4)2,且植物烧成的灰中的主要成分一般为碳酸盐,故“石碱”为K2CO3。
故选D。
2.设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标准状况下,0.1mol Cl2溶于水,转移的电子数目为0.1NA
B. 标准状况下,2.24L NO和2.24L O2混合后气体分子数为0.15 NA
C. 0.1mol Na2O2与足量的潮湿的二氧化碳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1NA
D. 加热条件下,1mol Fe投入足量的浓硫酸中,生成NA个SO2分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A. 氯气与水是可逆反应,0.1mol Cl2与水不能完全反应,转移的电子数目小于0.1NA,故A错误;
B. 标准状况下,2.24L NO为0.1mol, 2.24L O2为0.1mol,混合后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氮,反应方程式为2NO+ O2=2NO2,0.1mol NO反应消耗0.05mol O2,生成0.1mol NO2,剩余0.05mol O2,生成的NO2自身存在2NO2
N2O4,则反应后气体分子的总物质的量小于0.15mol,因此气体分子数小于0.15 NA,故B错误;
C. 潮湿的二氧化碳中含有水, 0.1mol Na2O2与水和二氧化碳都反应生成氧气,Na2O2在两个反应中都既做氧化剂又做还原剂,发生歧化反应,1mol过氧化钠完全反应转移1mol电子,则0.1mol Na2O2完全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1NA,故C正确;
D. 加热条件下,由于浓硫酸具有氧化性,铁单质被氧化为三价铁,化学方程式为2Fe+6H2SO4(浓)
Fe2(SO4)3+3SO2↑+6H2O ,1mol Fe投入足量的浓硫酸中,根据反应生成1.5mol SO2,则SO2分子数目为1.5NA个,故D错误;
答案选C。
【点睛】阿伏伽德罗常数的题要细心的分析物质与其他物质间的相互转化,根据化合价的变化,找出转移的电子数。
3.下列现象或操作一定与物质的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A. 焰色反应 B. 石油的裂化 C. 萃取 D. 丁达尔效应
【答案】B
【解析】
【详解】A. 焰色反应是物理变化。它并未生成新物质,焰色反应是物质原子内部电子能级的改变,通俗的说是原子中的电子能量的变化,不涉及物质结构和化学性质的改变,故A不符合题意;
B. 石油裂化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将相对分子质量较大、沸点较高的烃断裂为相对分子质量较小、沸点较低的烃的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符合题意;
C. 萃取是利用物质在两种互不相溶(或微溶)的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使溶质物质从溶解度较小的溶剂内转移到溶解度较大的溶剂中的方法,没有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
D. 丁达尔效是应当一束光线透过胶体,从垂直入射光方向可以观察到胶体里出现的一条光亮的“通路”, 丁达尔效应是区分胶体和溶液的一种常用物理方法,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B;
【点睛】化学性质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的性质,分清楚上述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核心是看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Na2O2和NaOH所含化学键类型完全相同
B. NH3比PH3稳定是因为NH3分子间存在氢键
C. CO2溶于水和干冰升华都只有分子间作用力改变
D. 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