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1907年,浙江巡抚张曾扬以革命党罪名捕杀秋瑾,舆论大哗,认为官府未按“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不必按律,人权尽为侵削”。张声名狼藉,后虽调离浙江仍难平民愤。张忧惧成疾,辞官回籍。材料说明( A )
A.清末时民权意识渐醒 B.清政府重视民众舆论
C.巡抚张曾扬徇私枉法 D.西方国家同情革命党
解析:材料中,张曾扬受到舆论指责不是因为捕杀革命党人,而是因为他的捕杀“无供无证,欲杀则杀”,没有“按律”,侵犯了人权,这体现了清末时民权意识渐醒,A项正确。
2.1902年,户部奏议说:“和议既成,赔款已定,无论如何窘急,必须竭力支持。”办法就是向人民征收多如牛毛的苛捐杂税,结果导致1910年秋至1911年春“民变”此起彼伏。这些“民变”( A )
A.客观上造成革命形势的成熟
B.表明清朝财政危机逐步加深
C.刺激了清政府着手政治改革
D.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群众基础